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如题所述

LZ我来帮你回答一点吧 毕竟知识有限 很多不能回答全面具体的地方望包涵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内容可以分为军事,经济,文化加强。空间上又可以分化到中央,地方加强。

谈到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很多人都会想到汉武帝。但现在我们不要心急,慢慢的说起。

1.晁错。
经济: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他发展了汉高祖的“重农抑商”政策。同时主张将内地游民迁到边塞屯田,既开发了边疆,又减少了内地对边塞的支援,这些由晁错主张或更定的措施,对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LZ不要认为我是在拼文字,倘若国家中央没钱,谁愿意和政府靠拢?而且汉初是郡国并行制,给汉朝后来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如果中央弱而地方强,势必有人要代天子。汉初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又有匈奴强敌,遭白登之围后的高祖不得已与汉朝和亲。这个时候发展经济,忍辱负重才可以大器晚成。

政治:晁错最闪耀的就是在他的政治。我只说削渖,这个是必然的,虽然晁错最后被七国以以清君侧为名,威逼景帝腰斩,削渖失败。其实削渖的失败和晁错也有莫大的关系,他本人性格太过激烈,在对匈奴方面也可以看到,他提出绝匈奴不与和亲,这在弱汉的时代不是可取的。削渖的失败也与当时中央的实力有很大的关系。中央根本没实力来压制住地方。晁错是生错时代,生的太早。

2.汉武帝。

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谋取暴力,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军事:卫青霍去病就不用多说了吧。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出击匈奴。之后又有几次北伐。

刘彻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他在那个时代发挥出了自己的才智,取得了完美的胜利,但是在看到他的成功的背后也不要忘了他的先辈。

到后来也有很多杰出的人才为加强集权做个贡献,但我觉得汉朝到汉武的时候已经到了辉煌的黄金时代,他和前人的努力得到了成功,后人只是在这之上做出完善和修补。

我把自己说的稍稍做个总结方便LZ

1.经济:大力发展经济,重农抑商,将地方上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2.政治:延续秦朝的郡县制,实施推恩令

3.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军事:北伐匈奴。

希望我说的可以帮助LZ 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6
汉武帝时候颁布了《推恩令》,旨在削弱各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推恩令 中国西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西汉七国之乱)。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 ,阻众抗命 ,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因此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关于“推恩令”,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载: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中说得更清楚: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第2个回答  2009-12-26
西汉

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文帝将几个诸侯国分为若干小国。
景帝时:晁错上《削藩策》,景帝利用诸侯王犯错的机会进行削藩,虽然导致了七国之乱,但最终将其平定。
武帝时: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置“刺史”,打击地方豪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实行“察举制”,加强对选拔人才权力的掌控。颁行“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并通过“酌金夺侯”解决了诸侯国问题。建立“期门军”、“羽林骑”等近卫军,设置“八校尉”,加强军权。任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东汉:

光武帝时:“退功臣、进文吏”,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加强皇权。设置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加强监察。建立中央军“南军”和“北军”,地方军“黎阳营”和“雍营”,废除各郡掌握军权的“都尉”一职,取消“都试”,加强军权。进行“度田”,清查土地,加强对赋税和徭役的控制,并借机打击了豪强势力。
第3个回答  2009-12-26
汉武帝在政治上设置中朝外朝官;

在地方上,推行刺史制度,刺史虽然官职卑微,但可以监督地方大员;

藩镇方面,则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

经济上,起用商人背景的桑弘羊 东郭咸阳等管理盐铁买卖,并将盐铁官营,遏止私人财产膨胀;

文化上,重用儒生,起用董仲舒 公孙弘等地方知名大儒,并高度欣赏予以贯彻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从思想高度巩固中央集权.
第4个回答  2009-12-26
推恩令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