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明天就要交了,大家帮一下忙啊……

寻找关于“关键事件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调查报告”的资料,紧急情况啊……大家帮一下忙……
被退下来了……要重新写了……大家帮帮我……

让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
——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体会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刘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第一部分“总则”。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和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各项具体的要求。要达到这些具体要求,教师不可能在一次、两次的培训冲完成,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并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才能完成。下面结合《纲要》的学习,谈谈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几个问题。

一、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的理解

《纲要》在“总则”中强调,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组织实施”中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结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教育活动的内容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对幼儿发展的认识和对幼儿学习的理解,渗透了更多的人性的东西,体现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幼儿个性、能力和学习的尊重;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过去我们较多地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而忽略了幼儿现实生活中应有的幸福、快乐,以至于我们过多地强调认识,强调幼儿要学会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顾幼儿的实际能力与需要。而实际上;幼儿不仅是为将来活着,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为现在而生活。幼儿应有时间慢慢地渡过他们的童年。在幼儿阶段,学习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扩展和提升,它需要与周围环境中的人、物等相互作用。对幼儿来说,学习的东西应当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的,而能学的东西并不代表是他们一定要学的。

要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上述要求,不仅要求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幼儿观、幼儿教育观、幼儿学习观,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多、较深的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和幼儿如何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对幼儿这个群体的特点有相当多的了解,了解他们的交往、沟通特点,了解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每个幼儿有相当多的了解,了解他们各自应付外界环境的方式,也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家庭,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个幼儿园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较深厚的关于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知识,是否对幼儿个体有较充分的了解,以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用这些知识、信息的能力。

然而目前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些条文式的年龄特点上,而对幼儿在身体、情感、社会及认知的发展并无整体的把握,反映在课程中,就是教师无法根据幼儿一定年龄阶段典型发展状况的知识去准备学习环境和安排合适的经验。在对待幼儿个体上,教师对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已有的知识经验、特殊的学习方式了解得很少,从而导致了课程中反映幼儿个体兴趣、需要和经验的内容较少,更缺乏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是对在职教师,还是对正在学校学习的教师),首要的是加强教师的幼儿发展知识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特殊儿童教育学的学习、幼儿教师培训机构应提供给教师更多、更广的关于儿童社会的、情感的行为知识,提供给他们关于儿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知识。当然,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包括教学的、科学的、文学的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有指导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知识。

通过学习,教师要能够对幼儿的学习和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有正确的理解,要能对幼儿个体成长中表现出的独特的价值给予重视,要能帮助所有的幼儿克服遇到的障碍,获得更好的发展。幼儿教师只有以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相处,和幼儿一起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人、与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具体的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些活动材料应当是变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同时教师应当给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去自由摆弄、操作这些活动材料,在幼儿与各种活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提供幼儿相互交流、沟通(包括幼儿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

但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能真正提供给幼儿足够真实、具体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活动材料的并不多。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将一些并无挑战性的材料交给幼儿,而并不考虑这些东西的真实、具体性以及是否与幼儿的生活有关,这就造成了幼儿并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十分的少,以至于幼儿无法进行自发性的探索性学习,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活动。

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应当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应当让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成功。课程的设计应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因为这些方面是以综合形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并非狭义的学科领域的学习。但目前我们相当多幼儿园的课程只限于一些学科领域,并且这些学科领域是不相关联的。教师注重的是某些技能的训练,或是如何将计划中设定的内容教给幼儿。这样的结果,既没有考虑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无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视野,同时也忽视了幼儿在兴趣上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

幼教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尽管“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但应当看到,这些年的改革,较多的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没有触及到实质——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立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问题。

1.关于各领域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应当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认知的,它是以综合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在课程实施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一些领域的基本技能(如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技能等);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理解各领域的工具性质,将各领域作为幼儿认识环境、事物的工具(如语言、数学、科学等)来处理。

2.关于研究性学习

幼儿园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性过程,它是幼儿将学习、掌握的各种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同时也是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技能的过程。这种研究性学习(有称“主题研习活动”、“主题探究活动”等)与以往的“主题”活动是不同的,它强调的是问题的研究,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领域仅仅作为研究问题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相反。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和积极参与,强调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强调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某些问题,并且研究性学习还能使幼儿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对相当多的幼儿来说,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因而这种学习活动也越来越受到许多幼儿园的重视。

3.关于课程计划的制订

以往教师制订课程计划,多以学科方面的知识作为主线,很少考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尤其是较少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而且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往往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年龄班幼儿的课程计划,除了在某些学科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外,每学年的变化是不大的。因此,要使幼儿园现有的课程计划方式有一个较大的改变,教师就必须对幼儿个体的需要、天赋和兴趣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家庭/文化背景、表达方式、相互作用方式、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等)制订课程计划,以使课程适合于所有幼儿。在制订课程计划中,要考虑动态问题,即课程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环境、幼儿以及幼儿所接触到的事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计划无一确定的要求,对于具体幼儿园来说,幼儿的某些领域的发展是可以做事先考虑的,如动作发展,可以按其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从大动作到小动作)进行某些活动内容的安排,但只能是根据具体年龄班的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订。

4.关于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身体、情感、社会和认知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教师如何与幼儿相互作用。现在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园不太注意教师与幼儿相处方式以及相处的质量,许多幼儿园在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教师与幼儿相处,我们过去习惯称之为教育技巧,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策略,实际上教师与幼儿相处问题涉及到教育观、儿童观,也涉及到儿童发展观、学习观,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巧或教育策略问题。因此,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十分的重视。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应当直接、迅速对幼儿的需要、愿望以及发出的有关信息作出反应,并努力使自己的反应适合幼儿的特点和水平。

(2)教师要提供给幼儿各种不同的交流机会(包括倾听并作出反应、集体语言活动和文学活动、一对一的交流、小组学习讨论等)。(3)教师要通过支持和鼓励(包括通过注意或靠近)来促使幼儿成功地完成任务(允许幼儿在学习中犯错误)。

(4)教师要注意幼儿行为中出现的精神紧张信号(如新来园的幼儿对环境不熟悉。有的幼儿担心自己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走等),并进行一些消除紧张的活动(如身体接触安慰或语言安慰、倾听幼儿诉说等)。

(5)教师要接受、理解幼儿出现的各种行为(如游戏中抢玩具、打人,做错事后撒谎等),教师要杜绝自身的一些不正确行为(冷落、笑话他们,当他们做错事后对他们吼叫等)。

三、正确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评价是为了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幼儿园的评价是用来比较孩子之间能力上的差异,用来检查孩子对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因而评价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也没有对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在许多时候,幼儿园的评价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指出: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同时《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最终要解决的是: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感;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如果不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出评价,教师就无法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也就无法做出有效的课程计划,从而也就无法执行课程计划。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并正确地理解幼儿园的教育评价问题。

如何才能真正达到教育评价的目的呢?那就是对幼儿进行观察。而实际上,有效的、负责任的评价都应当从观察幼儿的行为开始。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评价和分析他们的各种作品,可以了解他们如何与别人交往,他们已有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做出课程计划并加以执行。对幼儿发展的评价不是一个即时的工作,也不是只关注幼儿某一具体方面的发展,它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并且涉及到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对幼儿某一方面的行为(如口语发展情况、大肌肉发展情况)进行观察,也可以对各方面发展情况(小班上学期、整个中班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各个方面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全面的实际发展情况。既可以是针对个体(某个孩子)的观察,也可以是关于班级中某个群体(如男孩子)的观察分析。目前,一些进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纲要》指出:对幼儿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自己教育实践的过程,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了解关于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知识掌握和运用的如何,对于教师制订和执行课程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可以发现自己制订的教育计划与目标情况,也可以发现自己所确定的教育内容、方式以及安排的教育环境情况,这可以促使教师再学习,了解关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知识,更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于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作为教师工作中的参考:1.多种方式评价幼儿,以便了解他们的强项与弱项;2.对幼儿作系统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能力、需要和成长;3.尽可能收集每个幼儿学习成长的信息;4.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安排计划幼儿的学习活动,以帮助所有的幼儿学习并获得成功,包括那些有特别需要的幼儿;5.将收集到的对幼儿各方面的观察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分析、解决孩子教育中的问题。

四、建立与幼儿家庭间的相互联系

家庭与幼儿园是互相连结的,教师不应把两者分离开来,而应当把幼儿园看作是家庭的延伸和扩展,幼儿是从一个较小的空间走向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在看待幼儿园和家庭的作用上,有相当多的教师过去(包括现在)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幼儿园在教育方面总是正确的,而幼儿的家庭有许多不正确的做法,需要教师去纠正;幼儿园的教育应当为主,而家庭教育应当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师是幼教方面的专业工作者,父母应当听教师的等。如果不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幼儿园的教育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不仅是对幼儿家庭看法的改变,更是对幼儿家庭教育作用的肯定和认同,它需要教师重新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家庭成员有权利也有责任参与决定有关幼儿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家庭都要重新认识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家长都应当重新考虑各自的责任。以往,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为的是让孩子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者的权利与责任都在教师。只是在幼儿园安排的“开放日”时,家长才能走进幼儿园“看”孩子们的活动,而且,家长所看的活动都是教师安排、组织好的。今天,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知情权”,并且有参与决定的权利。教师与家长应当分担权利与责任。如果教师不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那是对家长权利的不尊重;而如果家长不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不参与幼儿在园的教育,那是不负责任。

2.教师与家长要共同研究关于幼儿学习、发展中的问题、观点和策略

共同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应当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关键点,这样能使教师与家长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促进相互尊重;同时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讨论还能形成一些共识,并寻求到解决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办法;再者,通过交流、沟通,教师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也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现在一些进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已尝试用了许多方法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中,尤其是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和执行(如班级中的家长联络小组、家长助教等)中来,这对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幼儿的学习、教师的自我成长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实际工作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涉及到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以及教师自身学历水平提高等问题,因篇幅有限,不再—一加以叙述。

《学前教育研究》

、“以园为本”的关键在于以教师为本

当下,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已形成共识。所谓“以教师为本”,旨在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有效合作,核心在于强调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促进教师形成完整、敏锐的课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本课程既是幼儿园的课程,也是教师的课程。

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特别要强调的是应该做到人尽其才。在培养骨干的同时,如何用人所长,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如何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等,是摆在希望进行或正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惟有教师的共同参与,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多样化探求,使园本课程真正契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惟有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师幼之间的互动,才可能使园本课程开发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创新。

英国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有一句名言:“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其核心命题就是“教师即研究者”。当我们把这一命题理解为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时,那么,对当下不少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乃至前景就不免悲观。但是,如果我们把 “教师即研究者”理解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那么,“它(就)为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方式提供了一个新思路”。①这样,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园本课程开发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坦率地说,一般的幼儿园教师太习惯于等待,太习惯于执行,总在期待别人“手把手”地教给她们每一步该“怎么办”,科研意识和课程意识都非常淡薄。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园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科研意识和课程意识是当务之急。换言之,园本课程开发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通常,我们把反思教学能力的培养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而反思的对象则是自己的教育实践。②显而易见,这里的“教育实践”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课程执行过程,教师需要反思的是教学与课程实现有机整合后的教育实践。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教学作为课程开发事件”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在这里,课程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这些 ‘事件’,师生共同建构内容与意义。在这里,教学不再只是一个传递内容,而与内容无关的‘管道’,而是一个产生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③可以说,教师的课程意识正是在反思教学过程中得以不断形成与发展的。换言之,反思教学必定能够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一个善于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也一定是一个具有敏锐课程意识的教师。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完整的过程。“园本课程既然称之为课程,就必须包含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体系等,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构不成完备的课程。”④一个从事课程开发的教师,必须全方位关注并思考园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惟其如此,才可能培养、形成完整的课程意识。

在课程研究、编制、实施与评价过程中,作为课程开发者的教师应该时时要问“为什么”:课程目标是否适合本班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过高还是过低;课程内容是否考虑到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否切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同时又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是否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自主探索,是否考虑到师幼互动;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并符合本园、本班的实际等等。

园本课程开发之初,限于理论素养等诸多因素影响,不要说课程意识,对于一般教师而言,问题意识都可能不强。要想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的教师,就必须脚踏实地,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坚持从反思教学实践开始,通过教师集体的合作与个人的努力,在促进园本课程开发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园本课程开发,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充满困难的曲折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个有志于课程开发的幼儿园教师,对此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

四、“以园为本”的目的在于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和办园思想 园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形成幼儿园的教育特色,而特色形成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即思想。对幼儿园来说,这个思想即指办园指导思想,园本课程应该是幼儿园办园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个思想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必须符合《纲要》的基本精神;其次,也一定是幼儿园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追求。同时,这个思想又是具体的,贯穿于幼儿每日活动中的,更是活的,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思想既是园长的,更是得到全园教师普遍自觉认同的。

纵观中外幼儿园,不难发现,每一所成功的幼儿园都无不具有鲜明的办园思想和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或模式。

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倡导“活教育”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提出为实现“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标,形成“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和“五指活动”的课程体系,以及“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方法。许多得到陈先生亲自指导或受其思想影响的幼儿园都获得了成功,其中不少成为一代名园。对于声名远播的“瑞吉欧”模式,我们在啧啧称羡其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时,一定不能忽视其独特的教育理念——“瑞吉欧·艾美里亚教育取向”: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我就是我们”的互惠交流和互动合作观等。 ⑤没有这一先进而独特的“瑞吉欧·艾美里亚教育取向”,就决不会有独具特色的“瑞吉欧”课程模式。维也纳有一所别具一格的“想象”幼儿园,其创办人、奥地利当代最负盛名的幼教专家瓦尔杜夫宣称,想象力是幼儿教育中关键的“第一素质”,对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应把想象力置于幼儿园教育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一独特的办园思想指导下,瓦尔杜夫幼儿园逐步形成了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为特色,强调动脑、动手的课程体系。⑥诚然,形成成熟而独特的办园思想和课程模式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更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客观地说,我国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短短的两三年或五六年的时间内,就寄希望于形成独特的办园思想,创生出成功的课程模式,这是不现实的。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最需要的是冷静与执着,既不能奢望一夜之间就一鸣惊人,也不必灰心丧气,甚至自惭形秽。重要的是,我们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特别是改革园内管理体制,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在园教师的培养、提高等工作尤为紧迫。在瞻望未来的同时脚踏实地,这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注释: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 ②冯晓霞、毛允燕:《反思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学前教育》2002年第3期。 ③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2页。 ④袁爱玲:《冷静思考园本课程的热潮》,《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⑤潘洁:《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早期教育》2001年第10期。 ⑥唐若水:《别具一格的“想象”幼儿园》,《光明日报》2002年9月20日。 《教育评论》

http://www.ci123.com/article.php/19926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和实践

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 朱春凤

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现代幼教改革发展的首要因素。大家都认识到:加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前提就是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管理者怎样促进教师的成长呢?在实践中笔者从营造宽松氛围,提供教师成长的土壤;放权、放手、放心,激发教师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抓住关键要素,引领教师的教育理念;由理念到行为,促进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成长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界正在积极探讨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是其最显著的表现,《纲要》多处表达了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期望,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现代幼教改革发展的首要因素。大家都认识到:加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前提就是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一所幼儿园的活力最终是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活力体现的,所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一个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谈谈笔者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一些初步认识与实践。

一、 营造宽松氛围,提供教师成长的土壤。

环境是教师成长的外部要素。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机遇。另一方面,教师也离不开宽松、舒畅的学校环境,尤其是民主、宽松的良好氛围,对于教师的成长关系极大。

园长和教师这两个角色的分工,自然而然形成了彼此间的上下级关系,因而在平常的交往中,教师难免会有一些紧张感。久之,无形中或多或少地教师心中对园长有了一份畏怯感。作为园长要了解教师的这种心理,工作上应放下架子,主动接近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平等自然地与他们相处。而对于那些积极进取、富于自信又似乎自傲的教师,园长应表现出应有的宽容,而且应给予爱护,因为自信心是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条件和源泉之一。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不可能有创造的勇气。反之,有了自信心,思想就容易解放,创造的思路就会畅通。

针对不同性格的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40954.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2
buxiaode
第2个回答  2006-10-17
环境是教师成长的外部要素。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机遇。另一方面,教师也离不开宽松、舒畅的学校环境,尤其是民主、宽松的良好氛围,对于教师的成长关系极大。

园长和教师这两个角色的分工,自然而然形成了彼此间的上下级关系,因而在平常的交往中,教师难免会有一些紧张感。久之,无形中或多或少地教师心中对园长有了一份畏怯感。作为园长要了解教师的这种心理,工作上应放下架子,主动接近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平等自然地与他们相处。而对于那些积极进取、富于自信又似乎自傲的教师,园长应表现出应有的宽容,而且应给予爱护,因为自信心是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条件和源泉之一。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不可能有创造的勇气。反之,有了自信心,思想就容易解放,创造的思路就会畅通。

针对不同性格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