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律到自律的四个阶段

如题所述

1、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3、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扩展资料:

皮亚杰认为认识论问题都必须从生物学方面加以考虑。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心理发生只有在它的机体根源被揭露以后才能为人所理解。

为了更好地说明生物进化的机制,皮亚杰用生物学的表型复制理论来说明认识的发生,发展,阐明内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学上的概念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论上的概念两者之间十分密切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人生成长的4种自律成因,你在哪一个阶段?
天生的习惯
环境的产物
逼迫的结果
顿悟的重生
1、自律是一种天生的习惯
有人说,有些人天生自律,这是个谎言!
梅西在某品牌传播广告中说:“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天生要强!”
关于自律,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表明 :自控力大约40%到56%来自遗传的影响。而英国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里也写道:
人的自控力和大脑前额叶的自我调节功能有关 。如果一个人的前额叶功能发育早,并发育的好,那么他的自控力就更强,相比其他发育晚的人更有自律性。总的来说,我们自不自律和遗传、基因和大脑的发育有直接的关系。
你不得不面对现实,有些人的自律是天生,不能因为你没有这种天赋,就否定它的存在。
比如从小和我一块长大,年长我9岁的的邻居大哥,每天清晨,搬一条小凳子,在我们公用的院子里读书备课,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去了香港工作。
然而他的一切自律性行为,并非来自于他父母的管教,身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教不了他什么知识和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为此很多邻居长辈无不羡慕的说:“你家这孩子真让大人省心,读书自觉,不像我家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不爱学习,不好好做作业……”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河北固安农村里的一个孩子考上了清华,有人问他在街边卖玉米的父亲:“你怎么教育孩子的,考这么好?”这位父亲调侃地回答道:“自己饭都吃不上,怎么顾上孩子,这孩子全靠他自己!”

详情见视频连接:
高考全省第三名被清华大学录取,听他菜农父亲谈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有些人的天生自律,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类人的存在,少数人的基因优势,本身就是大自然物种演化过程形成的强弱规律!就像罗永浩说的:“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大概就是智力上的差距!”
但天生的自律,不是唯一的定律,还存在着第2种自律成因。
{!-- PGC_COLUMN --}
2、自律是一种环境的产物

你是谁不重要,你跟谁一起才重要。
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类比: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富翁挣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
和勤奋者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者在一起,你不会沉沦;与智者在一起,你不同凡响;与高人在一起,你才能登上巅峰。
后天成长的环境对塑造一个人的自律性意识,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9世纪初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现代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曾提出: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管理思想,目的就是探究“用优良的环境代替不良的环境,是否可以使人由此洗心革面,清除邪恶,变成明智的、有理性的、善良的人;从出生到死亡,始终苦难重重,是否能够使其一生仅为善良和优良的环境所包围,从而把苦难变成幸福的优越生活”。用鼓励代替惩罚、用教育机会改善员工素质同样应该是现代企业家也在不断追求的理想。”
这一思想早在中国传统文化“孟母三迁”的典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长期处在一个自律性的氛围中,多半会受到影响,形成一种“被动式”的自律性意识,久而久之,转化为主动的自律性意识。
而在环境的决定作用中,核心影响力来源自于父母为孩子做出自律的榜样。孩子从小在父母自律的言行举止中耳读目染,父母做什么,他就模仿什么,促使孩子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了一种自律性的习惯。这正是目前整个教育界达成的一个共同认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榜样,就是孩子的未来。
但环境的作用、榜样的力量,不具有100%的可靠性,自律性还存在着第3种成因。
3、自律是一种逼迫的结果

人的自我改造性极低,否在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也不会有那么多文章、书籍等等,苦口婆心地劝人积极向上,实现自我超越。
讲一个极端的例子,之前轰动媒体的一位虎妈,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逼迫孩子养成一种苛刻的自律,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去努力。
比如有一次,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苛刻的教育方法,被蔡美儿写成一本名为《虎妈战歌》的育儿经,该书一经出版,立刻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如今她们怎么样了?
大女儿22岁入耶鲁法学院,有志成为检察官;其间进入美国陆军,现已从耶鲁毕业,授少尉军衔。在校期间成绩全“A”,还创立了自己的家教公司Tiger Cub Tutoring。
小女儿露露2018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她在回应记者的采访时说:“我将来一定会是个虎妈,做要求高的父母并不总是坏事!”

对于虎妈来说,这种逼迫性、惩罚性的“暴力式”教育方式,在外来人看来,是反人性的,而对她和孩子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这只是“虎妈式”家长的胜利,对于大众来说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更不能“照猫画虎”!
这需要父母自身具备成功的光环、能力和学识等等素养,才有资本去采用逼迫性的自律手段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否则,家长有多少控制欲,孩子就有多少恐惧感。
在父母的高压力下,只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极端叛逆的性格,甚至引发悲剧性的后果。有研究表明,生活在恐惧之下的孩子,造成的结果可能是:
影响性格的成长,容易出现偏激、固执、焦虑等等心智不健全的心理疾病;
影响大脑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
影响孩子的运动技能和专注力的集中。
导致孩子成年后人格上有严重的缺陷,更为严重的一点是,这种性格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斥“逼迫性自律”的教育方式,虽然虎妈“暴政式”的教育方式,并不值得多数人借鉴,但采取一种适度的、合理的“逼迫性自律”手段是有必要的。“逼迫”是一艺术!
除了这3种自律性的成因,还存在第4种成因。这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4、自律是一种顿悟的重生

顿悟是一瞬间的领悟,悟到了瞬间就改变。
个体的意识随着时间、环境、自身需求等等因素的变化和成长,基于某个人、某件事和某个思考的“点拨”,突然理解了生命中某种最本质的东西,自我觉醒,产生了自律性意识。自律性的顿悟分为两种形式:
被动觉醒的自律
自我觉醒的自律
什么是被动觉醒的的自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身边的某个人,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得,过去糟糕的言行习惯,变得井然有序起来。
为什么这个人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
下面讲解一个真实的案例:我表侄在高一之前,调皮捣蛋,惹是生非这是他在学校的“专业技能”,不好好学习,成绩班里倒数,为此常常挨我表哥揍,但他依然我行我素,让这个孩子自律起来,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直至有一天,这个孩子又在学校闯了大祸,每天忙于工作的表哥回到家中,指责表嫂没有管教好孩子,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表哥动手打了表嫂。孩子见母亲受了委屈,对着他父亲怒吼:“你有本事冲我来,欺负我妈算什么本事!”然后护着母亲,俩母子抱头痛哭……
接下来奇迹发生,经过这件事情的洗礼,这个孩子开始努力学习,不到半年的时间,从班级成绩倒数逆袭到班里前10名。这个死结打开后,整个家庭步入了和谐的正轨!
至于表哥打表嫂这事,无论从法理,还是从伦理道德上来说,这个做法都是不对的。但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没有道理的事情,往往最后成就了“正道”,一场“家暴”化解了这个家庭因孩子不好好学习这个“火药桶”所导致的长期“人民内部矛盾”。
这个事例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太极思想,阴阳转化的逻辑,阴面的东西未必全是消极的,当消极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一个“极点”,而这个极点很可能就是一种赋能,它能改变事物以往的性状,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去发展。也就是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不要把所有的坏事,都认为是糟糕的结果。坏事变好事!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但而这个事,必须是个大事件,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智慧!
第2个回答  2023-06-19
他律到自律的四个阶段包括:
1. 抵触阶段,这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 服从而不消化阶段,这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3. 相对消化阶段,这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 自主阶段,这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自律能力,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协调性,对道德价值有了自己的理解,已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
第3个回答  2020-10-22
1、自律是一种天生的习惯

有人说,有些人天生自律,这是个谎言!

梅西在某品牌传播广告中说:“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天生要强!”

关于自律,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表明 :自控力大约40%到56%来自遗传的影响。而英国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里也写道:

人的自控力和大脑前额叶的自我调节功能有关 。如果一个人的前额叶功能发育早,并发育的好,那么他的自控力就更强,相比其他发育晚的人更有自律性。总的来说,我们自不自律和遗传、基因和大脑的发育有直接的关系。

你不得不面对现实,有些人的自律是天生,不能因为你没有这种天赋,就否定它的存在。

比如从小和我一块长大,年长我9岁的的邻居大哥,每天清晨,搬一条小凳子,在我们公用的院子里读书备课,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去了香港工作。

然而他的一切自律性行为,并非来自于他父母的管教,身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教不了他什么知识和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为此很多邻居长辈无不羡慕的说:“你家这孩子真让大人省心,读书自觉,不像我家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不爱学习,不好好做作业……”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河北固安农村里的一个孩子考上了清华,有人问他在街边卖玉米的父亲:“你怎么教育孩子的,考这么好?”这位父亲调侃地回答道:“自己饭都吃不上,怎么顾上孩子,这孩子全靠他自己!”

详情见视频连接:

高考全省第三名被清华大学录取,听他菜农父亲谈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有些人的天生自律,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类人的存在,少数人的基因优势,本身就是大自然物种演化过程形成的强弱规律!就像罗永浩说的:“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大概就是智力上的差距!”

但天生的自律,不是唯一的定律,还存在着第2种自律成因。

{!-- PGC_COLUMN --}
2、自律是一种环境的产物

你是谁不重要,你跟谁一起才重要。

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类比: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富翁挣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

和勤奋者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者在一起,你不会沉沦;与智者在一起,你不同凡响;与高人在一起,你才能登上巅峰。

后天成长的环境对塑造一个人的自律性意识,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9世纪初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现代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曾提出: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管理思想,目的就是探究“用优良的环境代替不良的环境,是否可以使人由此洗心革面,清除邪恶,变成明智的、有理性的、善良的人;从出生到死亡,始终苦难重重,是否能够使其一生仅为善良和优良的环境所包围,从而把苦难变成幸福的优越生活”。用鼓励代替惩罚、用教育机会改善员工素质同样应该是现代企业家也在不断追求的理想。”

这一思想早在中国传统文化“孟母三迁”的典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长期处在一个自律性的氛围中,多半会受到影响,形成一种“被动式”的自律性意识,久而久之,转化为主动的自律性意识。

而在环境的决定作用中,核心影响力来源自于父母为孩子做出自律的榜样。孩子从小在父母自律的言行举止中耳读目染,父母做什么,他就模仿什么,促使孩子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了一种自律性的习惯。这正是目前整个教育界达成的一个共同认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榜样,就是孩子的未来。

但环境的作用、榜样的力量,不具有100%的可靠性,自律性还存在着第3种成因。

3、自律是一种逼迫的结果

人的自我改造性极低,否在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也不会有那么多文章、书籍等等,苦口婆心地劝人积极向上,实现自我超越。

讲一个极端的例子,之前轰动媒体的一位虎妈,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逼迫孩子养成一种苛刻的自律,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去努力。

比如有一次,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苛刻的教育方法,被蔡美儿写成一本名为《虎妈战歌》的育儿经,该书一经出版,立刻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如今她们怎么样了?

大女儿22岁入耶鲁法学院,有志成为检察官;其间进入美国陆军,现已从耶鲁毕业,授少尉军衔。在校期间成绩全“A”,还创立了自己的家教公司Tiger Cub Tutoring。

小女儿露露2018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她在回应记者的采访时说:“我将来一定会是个虎妈,做要求高的父母并不总是坏事!”

对于虎妈来说,这种逼迫性、惩罚性的“暴力式”教育方式,在外来人看来,是反人性的,而对她和孩子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这只是“虎妈式”家长的胜利,对于大众来说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更不能“照猫画虎”!

这需要父母自身具备成功的光环、能力和学识等等素养,才有资本去采用逼迫性的自律手段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否则,家长有多少控制欲,孩子就有多少恐惧感。

在父母的高压力下,只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极端叛逆的性格,甚至引发悲剧性的后果。有研究表明,生活在恐惧之下的孩子,造成的结果可能是:

影响性格的成长,容易出现偏激、固执、焦虑等等心智不健全的心理疾病;

影响大脑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

影响孩子的运动技能和专注力的集中。

导致孩子成年后人格上有严重的缺陷,更为严重的一点是,这种性格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斥“逼迫性自律”的教育方式,虽然虎妈“暴政式”的教育方式,并不值得多数人借鉴,但采取一种适度的、合理的“逼迫性自律”手段是有必要的。“逼迫”是一艺术!

除了这3种自律性的成因,还存在第4种成因。这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4、自律是一种顿悟的重生

顿悟是一瞬间的领悟,悟到了瞬间就改变。

个体的意识随着时间、环境、自身需求等等因素的变化和成长,基于某个人、某件事和某个思考的“点拨”,突然理解了生命中某种最本质的东西,自我觉醒,产生了自律性意识。自律性的顿悟分为两种形式:

被动觉醒的自律

自我觉醒的自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