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明朝其他帝王宠信宦官,万历时期为何没有宦官之乱?

万历为何没有宦官之乱?

万历时期的宦官问题已经很严重

明代中后期,政治逐渐腐败。从明世宗嘉靖荒政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思宗朱由检亡国结束,明朝的政治结构出现了崩塌式的朽坏。党争愈演愈烈、宦官及后宫外戚干政、秘密警察制度凌驾于司法制度之上,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矛盾愈发尖锐,而则一切,都在明代万历时期集中爆发了出来。因此,针对问答提出的这个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万历时期宦官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他们的权力触角已经遍及整个帝国统治网络,只是在高拱和张居正主政的阶段,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乃至于皇权之间的矛盾未曾激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尤其是张居正的十年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让许多朋友忽略了宦官集团对帝国政治的影响而已。下面,我就针对万历高拱内阁时期,张居正独裁内阁时期以及万历中后期的宦官政治活动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以资读者参考。

高拱内阁的倒台与大太监冯保

高拱是明政府高层中的激进派,他本人性格急躁而富有冒险家的某些特质。在徐阶因主持拟定嘉靖遗诏而权势膨胀的那个期间,他和张居正都只是内阁里的小跟班。但高拱本人却一直没有丢掉觊觎内阁首辅这把交椅的野心,他和张居正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始终牵制着徐阶在内阁的大部分决策。1567年春,徐阶开始怂恿御史控告高拱在嘉靖期间劝阻皇帝立隆庆帝为太子,按照明朝的惯例,一旦大臣遭到弹劾,无论罪名是否成立,都要主动提出辞呈,来显示自己所谓的“高风亮节”,徐阶为了避嫌或者说他为了加大自己弹劾高拱成功的砝码,也主动隐退,寄希望以此来向皇帝施压。但此时的隆庆皇帝却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方法,将二人同时召回内阁,也或许皇帝更加喜欢二人在内阁中的这样一种敌对关系。

1568年,高拱开始反击徐阶。刘科给事中的一名官员弹劾徐阶,指责徐阶没有处理好与北方敌国的边境问题,同时也旧事重提,说他起草的遗诏中有讽刺挖苦嘉靖皇帝一些缺点的微辞。徐阶因循惯例提出辞呈,也作了无罪申辩的声明,希望皇帝能够为自己洗刷冤屈。此时,一直在幕后等待时机的张居正终于站到了高拱的一边,他与太子朱翊钧的大伴冯保一直关系密切,通过这层关系与司礼监(宦官集团的核心)达成了战略同盟。他们一同干预了内阁此次关于是否同意徐阶辞职的票拟,徐阶就此倒台。温和的李春芳暂代首辅之职。

1571年,李春芳辞去内阁首辅的职位,高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满足,除了不断集中内阁的权力和扩大个人影响力以外,他还持续打击老对手徐阶,他任命心腹到徐阶的老家松江及苏州府任职,搜罗一切关于徐阶和他亲属的罪证,其中包括发放高利贷、兼并农民土地等罪。但因为张居正的从中斡旋,使得徐阶勉强度过危机。但也因为张居正的介入,他和高拱之间也出现了裂隙,二者长时间维持的亲密战友关系至此告破,到了1576年,隆庆帝死后,二人的争斗已经摆到了台面上。

随着幼龄的朱翊钧继承皇位,明政府内阁里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高拱作为当时最有权势的首辅大臣,不仅仅把持内阁,还意图将他的影响力扩散到司礼监,皇权的后院。他的最终目标或许是将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披红两大权力都收归己有,而这必然会引来司礼监(宦官集团)的反击,太子大伴冯保此时已是司礼监的大珰,他在皇太后的面前告发高拱曾说出:“十岁幼童何能尽理天下事?”的话,从而让幼小皇帝及他两位母亲联名发布了一份诏书,诏书指责高拱干涉皇帝行使权力和威逼皇室,甚至意图让藩王取代万历等罪行。高拱就此倒台,张居正时代开始。

从徐阶、高拱的相继倒台的历史事实中,我们总会发现宦官集团那不甘寂寞的身影。只是此时的宦官权力,仍然与内阁及皇权互相牵制,互为犄角,但他们攫取政治资本的手段,却明显已经没有了应有的套路,暗箱操作和诬告诋毁,权谋与狡诈等标签,已经深深烙在了他们的历史形象之中,张居正内阁正是诞生于这样的一种污秽环境之下的。

张居正时期和后张居正时期的宦官势力

毋庸置疑的是,张居正从内阁首辅一举成为内阁元辅的质变性转折,均来自慈圣太后及司礼监大珰冯保的支持和决定。户部尚书(财政主管机构)张学颜、河道总理(大型工程主管)潘季驯、戚继光、李成梁(两位高级军事将领)均和张居正关系密切,而张居正更是牢牢把控了吏部和都察院,这两个机构一个管理官员的前途,另一个则监视威慑那些意图反对内阁元辅的官员们。从表面上来看,张居正似乎已经掌控了整个帝国。然而,正如我刚才所说,张居正所得到的一切,都来自于后宫和司礼监,一旦失去了这两支重要力量的支持,张居正的内阁将会在一瞬间崩盘,因为他所有的行政命令和管理手段,并没有得到帝国明文制度和律法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他个人的威望、巧妙的手腕运作中的。更深一层地说就是:张居正的大部分权力,都来源于宦官与外戚。

1582年7月9日,张居正的死亡代表着这种畸形政治结构的彻底垮台。年轻的万历皇帝要收回内阁(文官集团)的权力、司礼监(宦官集团)的权力,压制太后(外戚集团)的影响。尽管张居正生前曾反对太后分封自己的亲戚,也曾与司礼监摩擦不断,但万历还是先从张居正下手,因为与死人斗争的风险相对小一点。当皇帝借用文官的力量打击他们自己的时候(张四维、申时行担任首辅,他们都曾是张居正的“闺蜜”,却因为搞清楚了皇帝的意图而与张居正撇清关系,甚至开始打击张居正),也把幕后支持的大佬,司礼监和后宫也扯了进来。张四维与冯保的斗争决定了内阁与司礼监的彻底决裂,也暴露了年轻皇帝依靠文官势力来重振朝纲的计划。

冯保的倒台、张居正的清算是年轻皇帝亲政早期的大手笔,但明显是缺乏政治智慧的。此时整个明政府的权力都集中在了文官集团的手中,这又将引发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张四维的草草收场,申时行8年的左支右绌,以及继任的历届内阁首辅都遭到了万历的打压,都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重新任命宦官的想法在万历皇帝政治智慧成熟后,又冒了出来。

以矿祱监督任命人员为例,除了政府官员之外,皇帝还要派太监去各地进行监督。当然也包括军队和其他核心职能部门,到万历晚年,皇帝曾下令终止太监督税,但诏书发到内阁还未正式行文,就被迫收回。甚至还引发了内阁首辅沈一贯和太监争抢诏书的闹剧。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明朝万历时期的政治结构,是否真像问答中那个题目一般,万历时期宦官并没有宦官之乱?

结论

从隆庆帝后期到明神宗晚年,宦官势力的影响忽高忽低。大多随着皇权与文官之间斗争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神宗(万历)早年的张居正内阁与宦官集团的结盟,为万历后期的严重荒政埋下了深重的隐患。而万历后期的荒政又是因为皇权受制于文官,不得不再次启用宦官集团来制衡所导致的副作用。可以这么说,万历时期的宦官势力像是潜伏在幕后的一只黑手,文官、皇帝和他们互相利用,万历晚年明政府的政治动荡以及之后魏忠贤的上台,都与他们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6

万历朝没有宦官乱政,有两方面的原因:1、万历皇帝御下有术。2、当时朝中大臣势力比较强势。

明朝因为皇帝的宠信,锦衣卫和东厂、西厂权势滔天。在万历朝的宦官,权力也遍及朝堂内外,甚至影响到内阁首辅的任免。

只是在张居正主政的阶段,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关系比较密切,有些矛盾未曾激化到后期不死不休的地步,让后世忽略了宦官集团在当时的影响而已。

万历朝第一任大太监冯保,与张居正二人关系莫逆,在二人为小官时,私下里就有了默契,高拱的下台,张居正能成为首辅。就是张的谋划、冯向太后告发的原因。

张居正上台之后,二人成了攻守同盟,张居正依靠内廷的支持,大力开展改革,十年成绩,使得国库充盈,也有冯保很大的功劳。

期间冯保很得太后的信任,主掌司礼监大权又与首辅交好,难免内心膨胀,在任10年,大肆收受贿赂,逐渐引起万历的不满,在张居正死后,他也被抄家,流放到南京守陵。

在他之后的几任大太监,如:张鲸和张诚等,原来都是太子府出身,很得万历信任,一旦得到权柄后,都走上了冯保的老路。

万历皇帝治下有术,很好的平衡了大臣与内监关系,给予宦官们权利,使其成为爪牙,监视百官,无恶不作。

超过一定的界限,大臣们就会群起弹劾,万历皇帝这时,丝毫不会手软,抄家、罢黜、流放这一套也用的熟练之极。

因此,宦官们在万历朝只能成为皇帝的走狗,替皇帝做一些恶事,有士大夫群体的攻讦和万历皇帝的掌控,是乱不起来的。

第2个回答  2019-11-14

明万历皇帝资质非常高,但不得不说,这位少年登基的皇帝,一生也没有太大的志向。与其他皇帝势弱的朝代相比,万历虽然不是明君,但也基本保持了朝纲的正常秩序,没有出现宦官势大欺主的情况。

这其中的原因,应该和他的爷爷嘉靖皇帝有很大关系。

作为和万历有同样毛病的皇帝,嘉靖创下了数年不上朝的先河。

虽然不上朝,但嘉靖皇帝却是一个非常有权术的人,在他的斡旋下,嘉靖一朝局面相对稳定。嘉靖非常善于制衡术,在太监派和严嵩派以及徐阶、张居正派相互制约监督下,朝局稳定。

万历初年,基本上还是嘉靖帝留下的老局面,出现李太后、太监冯宝以及张居正等朝臣的三方制衡局面,有张居正和李太后在,太监一派不可能一家势大。

张居正死后,是万历的去张居正时代,此时万历宠幸郑贵妃,万历疲于应对立储问题,在朝臣维护的长子朱常洛和自己喜欢的三子朱常洵之间,万历和朝臣斗智斗勇中,实际培养了万历的斗争精神和斗争能力。

换言之,万历虽然不上朝,表面看上去很昏庸,但实际上,这个天资聪颖的皇帝,并非没有能力统御朝政,说到底,万历并非是个任人摆布的小绵羊,否则,不会统治朝局20年之久。

这也可见得,万历爷爷嘉靖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影视剧中有这样的片段,嘉靖是先看中孙子万历,才立意立万历父亲为储君的。

不管这个情节是否真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万历这个人资质很高,并非无能平庸之辈。因此,万历一朝没有出现宦官之乱,并非偶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19

万历朝皇帝罢朝几十年,作为皇帝身边最亲密的宦官,却没能一手遮天,其中的原因,除了万历皇帝自己的把控得当,也缺少不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制定的制度。

宦官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大特色,在很多王朝都有过辉煌时候,而不喜宦官的人们则将宦官权势过大的时期称之为"宦官之乱",其中最嚣张的要数唐朝中后期的宦官,甚至行废立帝王之事,可见权柄之盛。

而明朝的太监,也有正德时期的刘瑾和张永,天启时期的魏忠贤这种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但是这些太监则全都对皇上是死心塌地的忠诚。而万历朝更是在罢朝几十年的基础上,宦官仍是本本分分做着不出格的事情。

最根本的原因——明朝开国所制定的制度。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从此皇权达到历代之巅峰,但是内阁的慢慢崛起,又将皇权的权力有一点给压制住的倾向,因为内阁甚至有着驳斥皇帝圣旨的权力,而为了制约内阁的存在,因此有了后来的东厂、西厂等一系列的特务机构。

而这些太监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皇帝,是皇权的天然延伸,由于他们没有子孙、亲属这些盘根错杂的关系,反而能够死心塌地地站在皇帝这一边。

同时宦官也有很大的牵制,他们干涉不了军权。卫所制度所导致的屯兵屯田,兵和低级军官都是世袭制度,而将领都是临时调动,兵、将根本不能长期接触,兵权被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宦官丝毫不敢有逾越之举。

万历的个人能力也是保证宦官不作乱的一大原因,万历真正主政是张居正死后,也就是万历十年之后,而在这之前,张居正和宦官可以说是相互利用相互制衡,当时最大的大太监冯保,因为照顾万历皇帝成年,所以一直被万历皇帝称为"大伴",当时张居正能够权倾朝野,冯保在其中可以说是出了力气。

但是由于文人的名声,张居正也同时制约着冯保的行为,否则张居正一代名相的声名就可能变成阉党拍档的臭名了。

因为早期在李太后,张居正,冯保三人的制约下,万历皇帝有着一个并不快乐的同年,在万历掌权后,不仅仅是清算了张居正,连这个被他称为"大伴"的冯保也是难逃一劫,自此万历对宦官已经有了很大的戒心,虽说后期的万历罢朝28年,但是他给予宦官的权势始终还是很有限的,涉及国家大事,他罢朝不罢政,必须都要自己亲自朱批,才能允许内阁予以实施。

其实不仅仅是万历朝,整个明朝的历史上,都没有发生类似于唐朝这种宦官乱政的情况,而这不是因为明朝的皇帝就优于唐朝,而实实在在是因为朱元璋从开国那一刻起,就搞好了制度设计,将这个国家的根本、也就是兵权牢牢把控在了皇室手中,宦官只不过是皇帝脚下没有牙的狗罢了。

第4个回答  2019-11-18

万历皇帝作为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在位共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但是万历皇帝却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上朝。但万历皇帝却并未因此丧失皇权,也不像其他王朝一般发生宦官之乱、权臣权倾朝野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万历皇帝虽不上朝,但是并非昏君。昏君,一般都是指那些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对国家和百姓都犯下许多罪行的皇帝。但是万历在位期间,不仅每年免除大量赋税,还拿出许多钱款用来赈灾。更是在其不上朝期间,赢得了平定宁夏蒙古拜之乱、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以及抗倭战争等胜利。由此可知,万历并非昏君,而且其对朝政也还是有些把控的。

第二,明朝完备的政治体系压制了宦官势力的膨胀。众所周知,明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为内阁制。皇帝设置内阁,并任命官员在内阁任职,让阁员们处理政事。这样万历皇帝自己的工作量就减轻了。万历皇帝只需要召见那几个他任职的官员,就可以从他们的口中洞悉天下大事。

而且作为内阁人员,自身是没有过大的权力的,这样既直接减少了皇帝对于信息的筛选,又防止了权力的过度集中,自然,也就大大减少了宦官专权,祸乱朝政的可能性。由此可知,万历年间之所以没有产生宦官之乱,一是由于万历皇帝自身并非昏君,二则是因为明朝时期完备的政治体制对于宦官的压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