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什么被流放

王安石为什么被流放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寻求生花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二--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三--"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逸事三则

都说苏东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文思敏捷,可他在王安石面前曾出过好几丑呢!
一、自作聪明的苏学士
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中写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几个小故事。故事中有这样的一则: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说,苏东坡的续诗存在着"轻率概括"的错误。"轻率概括"是归纳推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逻辑错误。"轻率概括"也叫"以偏概全",是指只根据少数的个别事实,就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看作是必然的、无可怀疑的论断。
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结论。他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来衡量王安石的咏菊诗,就认为王安石的诗写得不对。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黄州这个地方的菊花,是会被秋风吹落的。出现了这个反例,苏东坡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法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

二、王安石难倒苏东坡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在宋神宗统治年间,王安石曾做过宰相,苏东坡官卑职小,郁郁不得志,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南岛.
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
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三、 王安石再难苏轼联
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

王安石巧娶丝袜美娇妻

北宋仁宗庆历二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已然英俊潇洒,意气风发。寒窗苦读,如今该是宝剑出鞘之时了。王安石从家乡抚州临川赴东京汴梁赶考,一人一骑一书童,是晓行夜宿。

这日到了江宁的马家镇。但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是镇上首富马员外在设题择婿。这马员外家财万贯,只有一女,容貌美艳,琴棋书画皆精,是马员外的掌上明珠。钱财多了不稀罕,马小姐看不上那些没修养的纨绔子弟,决定以文择婿。在门口高挂两盏大红灯笼,一盏上书: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另一盏空白,只等才子前来接下联,佳者即择为新郎。

王安石立门下一看,赞道:“真是好句”。再看门前立一丫环,长得是极其标致,明眸皓齿,酥胸柳腰,特别是下面一双织锦绣花鞋和那穿着透明丝袜的玉足!王安石看得快流口水了,心想丫环尚且如此,小姐岂不美上天了!又一想,不禁叫苦:接这高难度的下联需要思考,可惜没时间在此地耽搁,一位美人就要让给他人了。只好唉声长叹,仍与书童继续赶路……

到了东京汴梁会试,王安石飞书走檄,斐然成章,第一名交卷。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时任参知政事、太子少师),见王安石少年英俊,心中欢喜,于是出题一试其灵敏反应如何,欧阳修一指厅外的飞虎旗道: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知是主考出联,以下求上,难度较大,正在犯难之刻,忽转念一想,不由心中“呀”了一下,便答道:“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欧阳修一听大喜:“好对也,真乃才思敏捷也!”王安石心中一阵高兴:嘿嘿,捡了个大便宜,那马家小姐才是真正的才女也。

会试完毕,王安石回到馆驿,也不与其他学子考生谈诗论文聚会饮酒,叫上书童收拾东西。主仆二人,一人一骑,日夜兼程,赶往江宁马家镇。

几日后主仆二人到了马家镇,只见路上冷冷清清,王安石心中一凉,以为马家小姐已择得佳婿。待赶到马府门前,不见了那丫环,只有两个家人无精打采,站立门旁。再看那两只大红灯笼依然挂在门上:一个有字,一个仍是空白。王安石大喜过望,急忙抢上前来,拿起案上笔墨纸砚,龙飞凤舞,一挥而就。一个家人懒洋洋拿起,送入内堂。

马员外坐在大堂之上心神不定。以文择婿已近三个月,各地才子见过无数,竟无一被小姐认可,真急煞人了。家人送上对句,马员外也懒得动身,挥手叫丫环拿到内院,由小姐自看。

马小姐接过灯笼, 但见上书: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字写得刚劲有力,一派大家气势。小姐看着看着眼圈一红,骂道:“冤家,让我等得好苦。”丫环一听,急忙跑出报告。马员外顿时喜出望外,命家人快请才子进来。王安石入堂拜见,马员外亦是读书之人,谈诗论经也是行家,有此贤婿自然不会放过。小姐在内隔帘观看:但见王安石气宇昂昂,话声朗朗,自是喜上眉梢。马员外知道女儿高兴,当即定下三天后月圆吉日完婚。

三天转眼就到,马府张灯结彩,锣鼓震天,合家上下,喜气洋洋。在众宾客的欢拥下,王安石和马小姐拜过天地进了洞房,这下终于可以揭开佳人头巾一睹花容了,但见那马小姐:

天生瓜子脸,额铺翠云发。
两道柳叶眉,一双圆杏眼。
艳艳樱桃口,莹莹白玉齿。
双峰高又挺,蛮腰细且柔。
绿裙隐修腿,凤鞋衬美足。
丝袜薄欲透,嫩趾幽兰香。

把个王安石看得整个人直如坠入云山雾海飘飘欲仙,看得那马小姐香腮通红,又骂了一句:“你个俏冤家,看够了没有?羞煞奴家了。”嘴上这么说着,一边却轻轻褪去了描金绣花凤鞋,露出了一双羊脂白玉般温润的丝袜脚,沿着王安石的身子慢慢向上滑去,点点按按、勾勾挑挑,极尽娇柔妩媚之态。王安石再也按捺不下,一把抓住马小姐的玉腿,说道:“好个美娇娘,夫君今天定要好好报答你。”一口气吹灭了蜡烛,鸳鸯帐中自然是一番云雨快活……

稍顷,忽又闻驿差连夜飞报,王安石为钦定第四名进士。马家大院顿时一片欢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古人曾有《四喜诗》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讲的是人生最高兴的时刻。马、王两家一日之内,竟是双喜临门。王安石想想自己不费吹灰之力,捡个大便宜,两头得好处,此时更是喜不自禁,抓起笔来,在红纸上大书连体喜字,家人丫环纷纷拿去,到处张贴。这就是后来中国人在办婚事时,到处张贴大红双喜的由来。

从此,王安石外有欧阳修教诲提携,内有马小姐贤助辅佐。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内,标名青史。

王安石逸事

舒王性酷嗜书,虽寝食,手不释卷.知常州,对客未尝有笑容.一日大会宾佐,倡优在庭,公忽大笑,人颇怪.乃共呼优人,厚遗之曰:「汝之艺能使太守开颜,可赏也.」有人窃疑公笑不因此,乘间启公,公曰:「畴日席上偶思〈咸〉〈常〉二卦,豁悟微旨,自喜有得,故不觉发笑耳.」《墨客挥犀》

参考译文:
王安石生性酷爱读书,即使是睡觉吃饭也手里离不开书.到常州时后,对客人也没有一点笑容.有一天,府衙中举办宴会,当艺人表演滑稽戏时,王安石忽然大笑起来。人们觉得非常奇怪,于是都说要赏赐艺人.官员便厚赏了表演艺人,称赞说:“你的才艺能使太守开颜,应该得到赏赐。”有人也怀疑王安石并不是因此发笑,便在事后找了个机会问王安石:“您那天在宴会上为什么发笑?”王安石回答:“那天在宴会上,我偶然悟出了《周易》中《咸》、《常》不称《恒》卦,是避宋真宗赵恒之名讳。自己高兴认为有所收获,所以才不自觉地发出笑声。”

王安石逸闻逸事

王安石不论是写文章,还是作诗赋词,十分注意斟酌和推敲,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方面,确实留下不少佳话。当然也有不少笑话。
有一天,王安石在写作《字说》时,将石莲百许枚置几案上,边咀嚼边思考。谁知没有及时将石莲放入嘴里,竟把自己的手指咬破,血出来了还不自觉。
王安石有时对于他的作品很自信。有一次,王安石将近作送给苏轼看,苏轼溢美道:你看,“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多好的句法啊。自屈原和宋玉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啊。王安石非常自得,高兴地说道:不是子瞻见谀,某自负亦如此啊。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时,有老友刘贡甫来访,恰好王安石吃饭,不在书房。刘贡甫看到书案上有一篇未写完的文章,一目十行,默记于心。王安石饭毕见刘问道:近为文否?刘答曰:近作《兵论》一篇,草创未就。王安石问所论大概,刘以见草稿内容以对。王安石默然良久,悄悄地将书案上的草稿撕毁。王安石平时议论或写作,必欲出乎意外,认为和人相同,即是流俗。
王安石作为官僚,不事谄媚,也不为谄媚所惑,难能可贵。仁宗朝时,皇上设赏花钓鱼宴,命内侍各以金盘盛钓饵置几案上。王安石到后,将金盘钓饵一食而尽。第二天仁宗对人说:王安石诈人也。误食钓饵,吃一颗也就罢了。谁知他全吃了,不近人情。从此仁宗一直不喜欢王安石。王安石也不喜欢仁宗,还在自著的《日录》中很是厌薄了仁宗一顿。
当时有一个叫程师孟的,逐臭闻香,佞谀恶心。他曾经请求王安石给他写墓志。程师孟说:师孟有幸与公同时,愿公为墓志,以传不朽。王安石问:先正何官?师孟答道:师孟恐不能伺候您左右,想预先求得您写的墓志,我死后再刻之于石。王安石虽笑不许,内心却十分可怜此人。
当时武岗县令郭祥正专以王安石马首是瞻,凡是和王安石意见不一致的人,即使是大吏,郭祥正也一样奏黜。有一天神宗问王安石道:你认识郭祥正吗?这个人好象有才可用。王安石对答道:我过去在江东好象认识这个人。其为人才近纵横,言近阖排,但是他的品行很差,不能任用。后来郭祥正知道王安石在皇上面前对他的评语,也就致仕回家了。
王安石性格简率,不修边幅,不善修饰,衣服有时脏破,也不知道浆洗缝补,一年四季难得洗浴,是个有名的邋遢鬼。平时做事马里马虎,不得要领。对于日常饮食毫不讲究,不是一个精细之人。
熙宁朝时,王安石和王禹玉有一天侍朝。忽然有一虱从王安石的衣领跑出,且爬到了胡须上。神宗看见了大笑。退朝后,王禹玉指以告知,王安石急命侍从去之。王禹玉嬉笑说:不可轻去。我献一言以颂:屡游相须,曾经御览。王安石为之解颐。
王安石有一个好友曾子先因母丧路过金陵,闻知前往吊唁。王安石已经登舟,才发现腰间系着一条红丝带。正巧有一个虞侯站在一边,王安石看了一看,伸手解下互换。吊唁出来,又换了回来。
有人说,王安石喜欢吃獐脯。王夫人闻而生疑,暗想:相公平日饮食从未挑食,这么有吃獐脯的嗜好哪?王夫人问左右执事道:你们如何知晓相公有此嗜好?答曰:有次吃饭时,其它菜品都没动,但是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再问:饭桌上獐脯放在什么位置?再答:在近匕箸处。王夫人说: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第二天,王安石饭毕,他物殆尽,而獐脯犹在。

好执偏见,不通物情,在政坛上树敌颇多,这是王安石政治上的硬伤。
王安石初参政事的时候,下视庙堂如无人。有一天,在大堂上,群僚议论新法,非常激烈。王安石生气了,两眼怒视众人,说道:你们只是不读书啊。在场的有同知政事赵清献说:你的话错了。皋、夔、稷、契之时,有什么书可以读哪?王安石听了,如梗在喉,说不出话来。
王安石待人有时也较为刻薄。对于不喜欢的人,他就给人起个绰号。同朝的滕元发,王安石给他起了个滕屠户。还有一个叫郑毅夫的,王安石起的绰号是郑酤酒。
对于王安石的缺点,最早看的清楚的人是吕献可。那时王安石也是刚参政事,翰林大学士司马光将要给皇上讲课,在路途上和吕献可相遇。司马光悄声问到:今天见皇上有什么事?吕举手答道:我袖里有弹文,准备参劾王安石。司马光颚然:朝廷上下都感到喜于得人,你这么还要参他。吕正色答道:安石好执邪见,不通物情,轻信难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他如是侍从还可相容,把他放在宰相的位置,天下必受其祸。 王安石新政施行的时候,朝野上下反对的声音不断。在相国寺的粉墙,有人题诗: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枳条。阿侬去家京洛遥,惊心寇盗来攻剽。当时没人知道这首诗的含义。等到王安石罢相,苏轼被召回,诸公在相国寺宴请苏轼,苏轼解释道:终岁,十二月也,十二月为青字;荒芜田,有草也,草田为苗字;湖浦焦,水去也,水旁去为法字;女戴笠为安字;枳落木条剩石字;阿侬是吴言,吴言为误字;去家京洛为国;寇盗为民贼。全诗含义是:青苗法安石误国民贼也。这首诗表意暗含,不过骂人倒也直接。
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被罢相镇金陵。在这一年,江左发生蝗灾。有人在金陵赏心亭题诗一首:青苗免役两妨农,天下嗷嗷怨相公。惟有蝗虫感恩德,又随钧旆过江东。这首诗字面比较平淡,但把王安石比做蝗虫,骂人未免太损。不巧得是王安石正好又在赏心亭请客,看到题诗黯然神伤,心里十分难过。
实际上,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利,却想在中国搞改革,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王安石明白这个道理,却又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连落汤鸡都没作成,变成了一只让人唾骂的蝗虫。
到了晚年,王安石居住在金陵钟山谢公墩。他养一头驴,每当出门就骑它。钟情山水,纵步山间,倦则卧,晚则归。有好友王巩来访,正好王安石已经出门了,问下人他去什么地方了?下人说:如果牵驴的在驴的前面,听牵驴的;要是驴在牵驴的前面,听驴的;有时,王安石想停就招呼牵驴的停下,或坐松石下,或憩于田野耕凿之家。
王安石出行,都带有书籍,乘而咏之,或憩而咏之。
每次出门,王安石命牵驴的下人囊中装十几张面饼。王安石食罢,就递给牵驴的吃。牵驴的吃剩下的,就喂那头驴。
王安石在晚年闲居的时候,曾经作过一首题名《北山》的诗: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阑兴尽了,有了倦意了,内心那股舒缓悠闲从容的情态流露出来了。
再后来,王安石死了。那年他六十五岁。
暮年江关,风雨萧萧。明月依旧,山河依然,一任滚滚长江浩浩东去,不再复回…… (文 / 泛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6
苏轼被流放的原因是他坚持实事求是。如果你认真读《宋史》就会知道,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并非是“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顽故保守派”王安石的失败也并非因为保守派的反对。韩琦、富弼、欧阳修、韩维、文彦博等老臣都为改革弊政做过重大贡献;也正是他们的重视和举荐王安石才得以接近皇帝当上宰相。王安石变法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极左”。即便他是完全正确的,在全国各地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出问题。看看我们今天的改革,多少领导干部利用改革以权谋私,封建官吏不会个个都比共产党员觉悟高吧?一些老臣(包括苏东坡)只是向皇帝反映变法中的问题,当他们意时到皇帝支持变法后,没有利用手中大权打击变法派,而是自请降职离开中央。反之,变法派对“保守派”却是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只因皇帝保护才没被杀头。王安石为推行新法,就要培养拥护自己的人,提拔了一批阿谀奉承之徒,这些人为稳固个人地位和搜清升官障碍,残酷打击“保守派”苏东坡也就是因为实事求是地反映过变法中的问题被流放。王安石罢相,司马光执政,彻底否定新法,苏东坡又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不能全盘推翻,还是不合时宜。
第2个回答  2012-03-17
根本就没有流放过,只有两次罢相,且都是自己主动提出的,一次是迫与舆论和反对派各方面压力而选择策略性为变法以退为进,另一次是感到神宗的不完全信任 变法的难于推行 加于儿子早夭的痛苦后心灰意冷而选择退隐,都是回到江宁,一次是江宁知府 一次是退隐生活 。
第3个回答  2009-09-16
变法触犯了封建官僚势力的利益.书上说的
第4个回答  2009-09-27
王安石没有被流放过,他前后两次出任宰相。

每次都是在保守派的反对浪潮中被罢免或辞职的。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第一次罢相。
熙宁八年(1075)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