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有哪位朋友帮我具体解释一下

如题所述

意思是:

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

原文节选: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白话译文: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兵家至圣)等。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孙武为“沪渎侯”。  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武。

孙武和他的军事思想享誉古今、蜚声中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亦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孙子兵法》被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

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意思是:若我方兵力为敌方十倍左右,则可围之.若我方为敌方两倍,则可正面对敌.若兵力与对方一样,则可分兵相对,以求犄角之势,相互策应.若我方兵力少于敌方,则可守"争地"(见孙子兵法:九地篇),以求有利之势,万勿在"死地.围地.圮地"停留.若我方兵力与敌方相差太远则可以游击之法骚扰之,以求等待有利时机!

<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衡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的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衡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衡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8-13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第3个回答  2020-08-06
用通俗的话讲。如果你10倍于敌,就围歼敌人。切断他的后勤线之后,关门打狗,任你捏圆搓扁。如果你5倍于敌,就击溃敌人。在追击战中痛打落水狗就是了。如果你两倍于敌人,那么只要在战术上没有重大失误,你有硬碰硬的资本。如果实力相当,就要努力掌握战场主动权对敌分化瓦解,逐个击破。兵力趋于弱势,就据守要塞来牵制敌人。散兵游勇,走为上策。
毕竟装备水平越低,对数量要求越高。
第4个回答  2019-08-03
我不知道怎么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