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怎么灭楚国的

如题所述

  王翦灭楚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 年),秦国已灭掉了韩国和赵国,严重地削弱了魏国势力,并迫使燕王率兵走保辽东,且屡屡击破楚军,形势对秦国极为有利。秦将李信,年轻力壮,勇猛善战。他曾经率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一直追赶到衍水之上,并且最终击破了燕军,俘虏了太子丹。秦王因此而认为李信勇敢而又有才能。
  公元前226年,秦王欲兴兵伐楚。他问部将李信:“我想攻伐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二十万人足够。”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王心道:“王将军看来是老了,为什么这样胆怯呢?”于是,秦王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伐楚。王翦因为自己的话不为秦王所采纳,就托病辞官。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均大破楚军。李信后率兵向西,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此时,楚军却趁机尾随在秦军后面,三天三夜不停,最终偷袭并大破李信的部队,秦军大败而逃。
  秦王听后不禁大怒。他亲自飞马去见王翦说:“寡人由于没有听从将军的计谋,使秦国受辱。如今楚军连日西进,军情十分紧迫,将军难道忍心丢下寡人不管吗?”王翦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用老臣,就非给我六十万人马不可。”秦王答应。于是,王翦率兵六十万即刻出征。楚王得到消息之后不敢懈怠,立即倾所有兵力抗击。然而王翦到达前线后,却筑起壁垒严防不战,还让士兵们洗沐休整。一段时间后,手下人报告说:“士兵们开始投石跳远玩耍比赛。”于是王翦说:“我们可以出战了!”楚军见屡次挑战而秦兵不肯出战,便引兵向东行进。王翦遂乘机率军追赶,并且派出精锐士兵为前锋首先出击,结果大破楚兵,杀死了楚将项燕,楚军大败溃逃。
  「历史投影」
  公元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上党展开了争夺。当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出征。此时,秦军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兵力与态势均处于被动。面对这一情况,廉颇采取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秦国后来用反间计,调离廉颇,使赵国用赵括为将。而赵括不会用兵,最终为秦所败。
  智谋解析:
  战国后期,楚国虽非昔日可比,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的实力仍非燕、韩等国所能比,要想一举将其灭掉也决非易事。这是王翦所以非要六十万兵马不可的原因所在。事实证明,王翦的估计是合乎实际的。值得注意的是,王翦即使得到了六十万人的兵力,也丝毫没有麻痹轻敌。恰恰相反,他依然老成持重,谨慎从事,决不贸然出战。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大国的倾国之兵。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一个久经沙场、深谙兵机、胸有成算的老将军的过人之处。
  防御装备的变革:
  防御装备可分为铠甲、胄、马甲和盾牌。从春秋到战国早期,防御装备主要是用藤、木、皮革等材料制成。到战国晚期,锋利的钢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这促使防护装备发生变革,出现了铁甲和马甲,不仅士兵,而且连作战的马匹也得到了保护。古文献中就有关于使用铁甲、铜铁制造护臂和护腿的记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3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夺取赵漳水流域。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赵幽缪王献出地图投降,赵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秦军告急之下,秦王亲自驰往频阳,复用王翦,始皇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万重兵,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说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楚军因为兵少而无可奈何,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随后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3-02
嬴政二十三年,秦国六十万大军兵发楚国。楚国大为惊恐,深知国之存亡,在此一战,于是征调全国所有兵力,前往应战。
  
  然而,根本就没有期待中的战争。王翦并没有按照常理分兵数处,多线进攻,而是将六十万大军聚于一处,陈兵边境,坚壁而守,日休士洗沐,椎牛设飨,亲与士卒同食,浑然不似想要灭楚,反倒更像是特地前来度假的。
  
  楚军饱含着保家卫国的热情,开赴前线,士气正高昂,敌既然不犯我,我何妨先犯敌!于是数度挑战。王翦任由楚军叫骂挑衅,只是岿然不动。楚军战既不能,退又不敢,只得与秦军对峙僵持。
  
  秦军越境作战,本应趁新来之势,发动闪电之战。然而,王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战也不走。六十万大军,每日得消耗多少粮草,挥霍多少辎重,花费多少金钱,王翦是沙场老将,不会不知此节,但他却依然故我,不求灭楚,只求自保。王翦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别说楚国主帅项燕猜不透,就连秦王嬴政也犯了迷糊。莫非王翦真的老了,勇于吃饭,却怯于作战?
  
  嬴政心中焦急,便欲遣使前往,催促王翦出战。李斯谏道,不可。嬴政问其故。李斯道,当年攻赵之时,王翦与李牧对峙不下,大王遣使令其出战,结果王翦大败。前事未远,不可不鉴。李信所以伐楚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急躁轻敌。楚曾与秦争霸天下,今虽衰弱,犹地尽东南,拥百万之众,远非韩魏燕赵可比。王翦此番伐楚,以臣之见,其必已有一个完整的作战方略,那就是提高战争的门槛,与楚国大打消耗战,以综合国力决一胜负。此策虽见效缓慢,却堪称万无一失。
  
  嬴政道,六十万大军曝师于外,日费万金,再这么消耗下去,大秦虽强,怕也是支撑不了许久。
  
  李斯道,秦虽消耗不起,楚却更消耗不起。问题不在于秦能否支撑十年八载,而是在于只要能比楚国支撑得更久即可。今楚悉全国之兵,以抗王翦,青壮劳力皆困于战场,眼看秋收在即,楚国中乏人,必引师而还,割稻积粮,以待再战。楚师既还,王翦因而击之,楚可下也。
  
  嬴政于是称善。
  
  再说王翦,暗访军情,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按范蠡《兵法》,投石者,用石块重十二斤,立木为机发之,去三百步为胜,不及者为负,其有力者,能以手飞石,则多胜一筹。超距者,横木高七八尺,跳跃而过,以此赌胜。)王翦闻此,大喜道:“士卒可用矣。”秦军蓄势已久,见王翦如是说,于是纷纷请战。王翦笑止道,诸君勿急,且再稍待。
  
  就这样捱到了秋收季节,遍地金黄,稻穗飘香,等待收割。楚军见战无可战,而全国壮丁都耗在前线,陪王翦一起度假,徒然耽误农时,得不偿失,于是撤退。兵士们担忧着家中的收成,皆是归心似箭。
  
  直到此时,王翦方才下令尾随追击。被憋坏了的秦军,如猛虎出笼,不胜技痒,大呼陷阵,一人足敌百人,楚兵大败。追至蕲南,一阵鏖战,名将项燕,竟死于乱军之中,楚军再次大败,主力大半歼灭。
  
  经此一役,楚国已是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有效的反击。王翦乘胜略定城邑,到了嬴政二十四年,楚王负刍被俘,楚国全境陷落。楚国就此灭亡,其地置为楚郡。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