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资产阶级改革的主客观条件

清末资产阶级改革的主客观条件

(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⑤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

注意:从近代化角度以生产力标准来分析,清王朝的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毕竟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可以这样认为,“预备立宪”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2)维新派和清末立宪派的异同及相互关系

相同点:①改革方式:都主张通过自上而下方式,改变政权组织形式,即实行君主立宪办法达到参政议政目的。

②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都不敢、不愿发动群众,甚至仇视人民革命。

③组织成分上:两派大都为资产阶级的上层,一些开明地主及其知识分子,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不同点:①改革背景和目的:维新派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主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清末立宪派的主要目的是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以维护自身既得利益。

②对清朝态度:维新派一直维护清朝统治;而后者在看清“预备立宪”骗局后,部分人转而走上对抗清朝的道路,他们发起的保路运动,客观上配合了革命派,加速了清朝灭亡。

③组织成分上有不同:维新派主要是资产阶级上层,开明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力量弱、基础薄;后者除上述成员外,还有部分人操纵清朝中央和地方实权,影响颇大。

关系:清末立宪派是19世纪末,维新派的延续和发展,大部分清末立宪派人士是由维新派演变而来。维新运动为后来的立宪运动在思想上、人员上作了准备。也可以说,立宪运动发展了维新派的思想,客观上更深、更广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君主立宪制政治思想演进过程及兴衰原因分析

演进过程:①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开眼看世界,向中国介绍西方情况,如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即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

②19世纪60年代产生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③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积极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在1898年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④20世纪初,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1911年“皇族内阁”出台。之后,立宪派分化,退出历史舞台。

兴起原因:中国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是中国人“西学东渐”的产物,也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根深蒂固、努力强大这一基本国情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性、妥协性的产物。

退出的原因:实践证明在中国行不通,封建统治阶级顽固保守,不容重大变革,君主立宪人士逐渐放弃追求,队伍不断分化,日益缩小消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民主共和主张广为传播,为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接受。

(4)20世纪初,清末社会几种政治潮流相互关系、历史地位

政治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潮流,立宪派掀起的立宪改革潮流,清政府主导的“新政”、预备“立宪”自救潮流。

相互关系: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清朝统治阶级被迫进行改革,在1901年初宣布实行“新政”。大量留学生被派往国外,其中很多人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从而推动了革命思想和革命团体的建立。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后,革命派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此伏彼起。

应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实行“预备立宪”。其骗局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汉族官僚离心离德,立宪派开始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促成武昌起义成功,使各省立宪派和一些官僚转入革命阵营中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潮流体现了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在中国走民主共和道路的要求,并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是爱国和进步的。

立宪改革潮流虽然能对封建统治带来一定的成绩,但它们以保存腐朽清王朝统治为前提,因此不可能真正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用改革遏制革命,也是落后于时代发展。

(5)立宪派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对立宪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帝国主义被迫“中立”。

消极作用: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使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立宪派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在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和谈条件,使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失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