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错别字又为什么要叫做通假字,通假字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古文中为什么常有“通假字”?据说都是迷信造成的,是真的吗?

    通假字是借代的表示的字,大多数和被通假的字是同音字。通假字,错别字是错别字,二者不可等同。

    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因为通假字的概念比较复杂,有些东西很难理解,难以表述清楚,所以就用错别字就是通假字这种说法来搪塞过去。于是将一些古文中和我们现在用的不太一样的字,比如说是通假字、古今字等,全部说成是古人的错别字专用名词“通假字”,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模糊。

    我们先来说,通假字是什么意思。通假就是通用和借代的意思。有些字能用读音相同或者相似的字来代替。比如说,有些古文中的“距”通“拒”,也就是把守的意思,这两者读音相同,古人说话直接说出这个字出来,联系上下文大家就能理解它的意思,所以这就叫通假。

    另外的古今字,是在汉字刚发明的时候,因为文字数量有限,我们常常就用一个字来代替多个意思。这样的古字和后来细化的字就叫做古今字。比如说“内”,和“纳”,古人常会用“内”来表示“纳”,后来改进的也有用“纳”专门表示纳入的这种意思,这两个字就是古今字,而非通假字,因为他们读音不同。

    在历史文献当中,为什么我们认为有那么多通假字,这种概念上的模糊是一个原因,当然还有因为古人的疏忽问题,在转达和记录的时候说错了或者抄错了。后世的人尊重传统,也就跟着这样抄错了,继续延续下来,就出现我们认识到的一些所谓的“通假字”,其实就是单纯的错字。

    现在我们的教学为了简化说法,很多都直接将这些“错误”的字全部认为是通假字,但关于通假字的产生是不是迷信造成的这种说法,还没有相关的证据来说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4

因为古代的字的数量并不像现代这么多,所以只能用相当有限的字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当想要表达某一个意思的时候,古人发现没有这个意思的本字(即表达这个意思的本来的字),那怎么办呢?

只能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所以有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而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

例如:共”字,“常与村人共”、“共其乏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承其嘉惠”这四句话中,每一个“共”字表达的意思都不同,但是这些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只有一个“共”,而没有“供、拱、恭”等字。

还有就是古人也会有有些字自己写不出来,然后就用同音字来代替。

清代学者王念孙曾经说过:“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再文字”,意思就是文字的最终目的还是用于语言表达,只要能听懂,管它是不是错字呢。

一个人不会写,就用错别字代替,后面的人跟着学,于是写通假字就成了写错别字的正当理由了。

而有些通假字的读音在现代不相同甚至不相近的原因是因为,古代的官话和现在的普通话在发音上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很多我们现在常用的字是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发明出来,有的是被废弃不用,更有的是想不起来,就只好用错别字代替,不过普通人写的错别字那就是错别字,和那些有学问,有知识的是不一样的,人家那才叫通假字。

第2个回答  2019-08-13
通假其实就是为了假借和替代,毕竟在古代有一些字眼是很避讳的,还有一些就是文人对于文学的情怀吧。
第3个回答  2019-08-12
一是错别字有些就是错别字,只不过后人认为老祖宗是没错的,所以那字没错,是通假字而已。另一个通假字的出现,是有些古代名人显示自己学问高深与众不同,专门用不一样的字。
第4个回答  2019-08-12
并不是因为迷信,他们是为了彰显自己文化底蕴深厚,故意用古字来代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