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思乡的意象

如题所述

1思乡,天上的明月知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由于战事阻隔,与亲人无法往来通信,因而由所见所闻,融入主观情感,将思乡之情写得不落俗套。古往今来,天上都是同一轮明月,而无论千里万里,共同沐浴的也是这同一片月光,所以当我在抬头望月的时候,你或许也在望月思念我,所以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有“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无论过去,现在,明月寄相思,是人们共同的语码了。

2思乡,天边的落日知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色渐晚,伴着日暮降临,鸟倦飞而知还。日落,便是象征着应当归家的时节,而在外的游子,难免对着天边的落日,抒发回不了家,却思乡无比的殷切心情。所以有“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黄昏时夕阳西下,都说落日之处便是天涯,可怎么望断了天涯都还是看不见家在何处呢?那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思乡,无边的落叶知道
深秋寒冬,落叶归根,这是季节轮换之中,自然界循环往复的现象与规律。落叶归根,似乎也就是重回了大地的怀抱,每当看到这萧萧而下的落叶,这萧瑟的秋景,怎能不让人骤起思乡之情?所以,纷纷而下的落叶应该知道,正在思乡人的情愫,所以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也有:落叶萧萧江水长, 故园归路更茫茫。

4思乡,滴滴答答的雨声知道
多情总是在雨中。一滴滴雨声,滴在离人心头,也在游子心头,雨打在窗上,落在水间,打在芭蕉之上,是离人泪,也是思乡情。“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鸿雁,红叶,黄花地,芭蕉雨,共同构成了这思乡的秋叶清梦。“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雨夜,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5思乡,归去的大雁知道
大雁南飞,自是归路;大雁北往,同是归途。见归雁,闻归雁之声,怎不教人想与之一起,飞回故土乡情。“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便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可你看:“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四时物候更新,秋雁南回,而远在千里的游子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4
表示思乡的意象汇总如下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朝李白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唐朝李白

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朝王建

5.齐己: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6.苏轼: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苏轼: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9.米芾: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10.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刘禹锡: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12.徐有贞: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第2个回答  2020-10-14
让我想起来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第3个回答  2020-10-14
古诗词思乡类意象。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主要意象有: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表达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社长的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这首诗使多少思乡思亲的人洒下行行热泪。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赵令畤《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