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小学是如何进行公民教育的?

如题所述

在《灌县风物(暂定名)》第一篇中,我们考证了该影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其中,学生的服饰、学习环境和课本成为了探索影片“秘密”的线索。图为学生上课的情景。影片的镜头停留在了《中国公民(第五册)》(张耿西等编)课本的某一页上,即“十一我要孝顺父母”。此文实际上是成语“彩衣娱亲”的故事。文中写道:“生我?我的是父母。我不和父母淘?猓?闶切㈨?。老菜子是春秋?r的楚??耍??浅P㈨?他的父母,到了七十多?q,父母?是活着。他想父母的年???大,我???天天想法子使他??快?贰S幸惶欤??氲搅艘?ü?O有趣的法子。他??晌焕先说教梦葜凶?拢?约捍┝艘患?五彩衣服,故意?作小孩子的模?樱?诟改该媲疤?盼枳牛??母改缚戳耍?挥X哈哈大笑。”图为扫描自《中国公民(第五册)》(1939)第259版。从课本的扉页的“编辑大意”可知,该课本是遵照当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公民训练条目进行编辑。课文均以故事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使儿童根据故事的具体意义来体会课文的内容,正如图二中的“十一我要孝顺父母”。该课本课文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先个人、次家庭、再次及社会国家,顾及“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教育原则。这些要求在课本的目录中一一体现:先是有关于自身的卫生和行为习惯,后是有关于思想意识等内容。图为该课本扉页中的《公民训练条目考查表》,说明学生需对相应的公民训练内容进行学习或实践,并进行记录和考察。除此之外,影片镜头对学生的洗漱场景非常“着迷”,停留的时间足足25秒,从学生刷牙一直拍摄到学生用肥皂洗手。我们可以从以上内容推论出这段影片能够反映当时的公民教育和新生活运动。而这一点,在文献中也有所反映。据《灌县教育志》,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小学公民训练目标”四条和“小学公民训练德目”十八项。1936年,国民政府经过新一轮的调整后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小学部分设置了公民训练,并且在其中加入新生活规律,实施方法更为具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