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中此诗的意思及里面含的典故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诗的意思:

古时的姜子牙、郦食其都是因为受到君王礼遇,而立志报效,最终立下不世奇功,这里虽然只字未提诸葛亮,但是把三顾茅庐跟这些礼贤下士的典故放在一起,无非是为了说明刘备、诸葛亮主明臣贤,二人相得益彰,因此才会促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典故:

1.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有的理解为二者自叹怀才不遇。觉得也是对刘备心境的写照,让刘备听第一句就吸引了注意力。从唱歌人的逻辑上讲,还是前者,即石广元自比吕尚、郦食其。
2.君不见...说得是姜太公吕尚辅佐文王、武王伐纣。 东海者叟:姜。 是说姜子牙在江边钓鱼,钓到周文王,周文王亲自驾车接他的事情,也是表明臣下受到君王礼遇;
荆榛:草莽。和后边对仗。有种解释为地名,李白《梁甫吟》“朝歌屠叟辞棘津”,棘津就是地名。
3.白鱼入舟:殷亡周兴之兆也。《史记-周本纪》:武王渡(孟津)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诸侯皆曰:“纣可伐矣。”
牧野一战:周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是说姜子牙辅佐文王和武王伐纣的故事;
4.又不见...说得是郦食其辅佐刘邦。 高阳酒徒:郦。
长揖:对刘邦不礼貌的礼节。 隆准公:高鼻子公。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阳酒徒指的是郦食其,后面应该是他拜谒刘邦时,刘邦前倨后恭,最终被郦食其折服的故事;
辍洗:刘邦当时在洗脚,看到郦食其就没心情洗脚了
5.下齐七十二城: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时,郦生建议刘邦联齐孤立项羽。他受命到齐国游说,齐王田广表示愿以所辖七十余城归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0
晕,先说典故吧,呜呼久不遇阳春,里面的“阳春”应该是指“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说的应该是说遇到了自己的知己;

“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应该是说姜子牙在江边钓鱼,钓到周文王,周文王亲自驾车接他的事情,也是表明臣下受到君王礼遇;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都是说姜子牙辅佐文王和武王伐纣的故事;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阳酒徒指的是郦食其,后面应该是他拜谒刘邦时,刘邦前倨后恭,最终被郦食其折服的故事;

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说的就是郦食其游说齐王,最终使得齐王投降刘邦的故事。

整体就是说,古时的姜子牙、郦食其都是因为受到君王礼遇,而立志报效,最终立下不世奇功,这里虽然只字未提诸葛亮,但是把三顾茅庐跟这些礼贤下士的典故放在一起,无非是为了说明刘备、诸葛亮主明臣贤,二人相得益彰,因此才会促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希望楼主满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20
刘备求贤若渴,多次拜访诸葛亮茅庐。

三顾茅庐中此诗的意思及里面含的典故
诗的意思:古时的姜子牙、郦食其都是因为受到君王礼遇,而立志报效,最终立下不世奇功,这里虽然只字未提诸葛亮,但是把三顾茅庐跟这些礼贤下士的典故放在一起,无非是为了说明刘备、诸葛亮主明臣贤,二人相得益彰,因此才会促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典故:1.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有的理解为二者...

三顾茅庐中此诗的意思及里面含的典故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这句诗表达了壮士未能遇到明主,无法施展才华的遗憾。其中“阳春”暗喻君王的恩泽,意味着壮士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和重用。君不见姜太公吕尚辅佐文王、武王伐纣的故事。姜太公在江边钓鱼,钓到周文王,文王亲自驾车接他,显示了君王对臣下的礼遇。这里的“东海者叟”指的...

三顾茅庐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意思是:北风吹了一夜骤觉寒冷,乌压压的云朵积压着万里长空。天空中雪花乱飘,一改江山的旧貌。抬头看着像是玉龙斗兽一般,片片龙鳞片甲非着,瞬间铺满了整个宇宙。骑着驴过小桥,只有感叹这梅花干瘦。

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睡醒时念的什么诗
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口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含义很深刻,杳有情趣,细细品来,美哉!诸葛亮颂完了诗,问的第一句话是:“有俗客来否”人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

刘备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三顾茅庐”指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前往诸葛亮所住草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具体经过如下:首次拜访:刘备谋士徐庶受曹操威胁离开,临行举荐诸葛亮,称其有经天纬地之才,需刘备亲自邀请。刘备备好礼物,与关羽、张飞前往隆中卧龙岗。到后得知诸葛亮外出,归途中遇其好友崔州平,交谈许久,刘备邀其出山...

三顾茅庐的故事什么意思
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

杜甫《蜀相》诗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引用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典故...
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能,就到隆中卧龙冈去请;前两次不在,无功而返;第3次刘备精心准备而去,没想到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直到他醒来,才与之促膝长谈;诸葛亮最终答应协助刘备。

三顾茅庐,才高八斗,入木三分,约法三章,负荆请罪,指鹿为马,鞠躬尽瘁,凿...
”诗中就借用了“才高八斗”这个典故。入木三分:解 释 :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出 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约法三章:成语.约法三章.的典故: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成语.约法三章.的 ...

三顾茅庐的故事
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时,孔明醒来后吟的是什么?
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前两次造访,诸葛亮故意避而不见,第三次,明明知道刘备三人以到。还故意装睡不起,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还口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亮颂完了诗,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俗客来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