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凶手?

他好象就不是奸臣啊,而且好象还为朝廷展了不少钱呀。
而且居然说宋徽宗、蔡京、童惯等人没有一点关系。
我就不明白他们把朝政闹坏了杂成了王安石的错了。

王安石变法对于北宋政治、经济、文化都长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变法的效果也饱受争议,因此也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面对出现的弊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将所有帽子都扣在王安石头上。面对愈发混乱的形式,宋高宗选中王安石来背北宋灭亡这个黑锅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变法过于激进,尽管变法初衷是好的,但落实到地方上面,却出了很大的岔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青苗法等新法推行到地方,能够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可是实际作用中强制农民借贷;免疫法让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但造成了贫苦之人的负担;农田水利法促进增收,但是一旦成为官员考核标准,就对民众造成了强迫……

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官员为了明哲保身,干脆应付了事,许多很有进步意义的新法最终沦为一纸空文,变法一定意义上说是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其次,由于王安石变法没能够统一人心,造成了宋朝长期的党争,长期的内耗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党争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了为为了反对而反对,毫无理智可言,新旧党之间水火不容,变与不变因新旧党的轮替几经反复,而且在变法后期变法集团内部混入了许多企图借着变法升官发财的投机分子,成为了导致北宋灭亡的害群之马。

因此王安石变法没有一个好的环境,而且在客观上造成了北宋政治局面的混乱,从这点上看,王安石变法对于北宋的灭亡也有着间接的联系。

扩展资料: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安石变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30

王安石的变法动摇了势力庞大的封建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而且执行的官员使用强制性的手段,使得当时的人们苦不堪言、百姓怨声载道,对于王安石越发不满。

同时也使许多正直清白的大臣倒向顽固守旧派,与守旧派一起反对变法的进行。王安石变法之“急政”或“苛政”本身有问题,引起激烈的“党争”所以加快了北宋的灭亡。

当然一个王朝的灭亡,绝不可强加于一人的行为,更何况王安石变法的初心是为了强国利民,只不过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被一部分腐败官僚所利用,而变成了政治斗争的武器。

北宋的灭亡既有统治阶级腐化的内部原因,也有北方游牧民族军事威胁的外部原因。

扩展资料:

1、宋神宗虽然支持王安石变法,但他不是一位果断的帝王,当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世人质疑的时候,宋神宗自己渐渐的也开始对是否应该进行变法进行了怀疑。

甚至有些时候,宋神宗对于王安石提出的政策持反对意见。统治者的动摇,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施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守旧派和正直派大臣的全面反对。王安石的此次变法,动摇了势力庞大的封建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从变法施行的一开始就遭到了他们的反对。这也就算了,随着变法的逐渐施行,一些问题渐渐的暴露出来。

当时的一些正直派大臣,比如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与农民争利,因此也开始站在王安石的 对立面。两股力量的共同反对,为王安石变法带来巨大的阻力。

3、王安石变法自身存在的问题。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为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这些措施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多数政策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太过超前。

这就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下层官员在实行这些政策的时候,使用强制性的手段,使得当时的人们苦不堪言。王安石“不与民争利而国富”的轨道偏离,变成了国家于人民争利。

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使得当时的百姓怨声载道,对于王安石越发的不满。同时也使许多正直清白的大臣倒向顽固守旧派,与守旧派一起反对变法的进行。

4、王安石个人的因素。王安石到了后期的时候,身体病弱,不能将太多的精力放到变法的领导上。后来更是直接辞官归家,王安石的退出,使得新派势力大减,政策的实施也逐渐走向夭折。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23

王安石此次变法动摇了势力庞大的封建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而且执行的官员使用强制性的手段,使得当时的人们苦不堪言、百姓怨声载道,对于王安石越发不满。同时也使许多正直清白的大臣倒向顽固守旧派,与守旧派一起反对变法的进行。王安石变法之“急政”或“苛政”本身有问题,引起激烈的“党争”所以加快了北宋的灭亡,所以可以说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凶手。

扩展资料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史称“新旧党争”。

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神宗贬为地方官,王安石举荐吕公著代替其职。韩琦上疏规劝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神宗打算同意,执政曾公亮、陈升之等乘机附和,王安石虽多方辩驳,神宗仍然认为应听取各方面的建议。随后,王安石称病在家,继而请求辞官归隐。韩绛等规劝,神宗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陈数朝廷内外诸官互相依附勾结的情况,进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怀天下。

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知府韩维报告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免役钱激起群情汹汹、民心不稳,神宗忧形于色,寝食不安。安上门监郑侠绘东北《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神宗反复观图,竟夕不眠,认为“天变”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同年四月,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宋神宗对变法产生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使变法遭受重挫。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但已经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宋神宗的动摇,变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辞去宰相,从此隐居江宁,法令亦陆续被废止。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病逝于钟山。

元祐八年(1093年),在宣仁太后主导下,致力于恢复祖宗旧制,前后历时九年,支持变法者被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者被称之为“元祐党人”。宋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更加激烈,新法已成为各派系倾轧的工具。从此宋朝进入了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0-31
分析一下北宋灭亡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

一、我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至少,我自己认为我是。
二、我认为历史可能90%以上是假的,至少,历史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需要编写的。
三、一个昏君的灭亡,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在于他自身,而不能归因于女祸、奸臣(女祸、奸臣的产生,是因为昏君的出现,而不是相反。这里的因与果的关系不能搞反)。但是,一个王朝的灭亡,又不是仅仅因为一个昏君出现,就导致了灭亡。
一个王朝的立国者,多为雄才大略。新王朝建立之后,必然要借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制定一系列安邦定国的大计。象如何安民,如何立君,如何选择大臣等,都有一系列成法与规定。
也就是说,即使有昏君出现,也让他做不成昏君;即使有奸臣出现,也让他做不成奸臣。

以上是开始分析的前提。
攻击请攻击以上前提。前提错了,文章也就不成立。

北宋到了王安石时代,遇到了很多困难。
皇帝很年轻,想有所作为。
王安石认为得变法。
司马法认为不能变法。

就这个情形分析,很显然,王安石更容易得到想有所作为的年轻皇帝的支持。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思路是,不需要做大增量,只需要进行存量调整,由不会“理财”变得会“理财”,就可富国强兵。
司马光则认为,这是胡搞。世事艰难时时都可能遇到,但只要坚持千百年来已证明行之有效的“道”,就可以应对世事的波动。不能因一时的波动而更改万世之良法。

王安石与司马光两派势不两立,今天你来搞一搞,明天他来搞一搞。
后来,皇帝更替为宋徽宗,当皇帝时也很年轻。
慢慢地,王安石变法派的重要人物蔡京得到了宋徽宗的重用,司马光派遭到大清洗。于是变法大行其道。

只可惜,历史证明,宋徽宗是个大大的昏君,蔡京之流是大大的奸臣。
大昏君遇到大奸臣,又坚决进行变法,真是国家不灭亡都不可能。

后来,徽宋的儿子赵构做了南宋的皇帝,大臣如秦桧也不能说他不奸,国家之弱不能比北宋,金国并了辽、北宋后不能不说更强大,但终金国之世,不能灭了南宋。为什么?
南宋不再搞王安石变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与北宋灭亡有这么大的关系呢?
王安石变法被称为“三不足”变法,他们明确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变法到底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这里不做评论。
但有一点应明确,即使在当世,也有司马光等大家坚决反对。后世对它的完全肯定,是不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需要讨论。

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一法宝传到了宋徽宗、蔡京之流手里时,我们可以想见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宋徽宗与蔡京之流用他们的穷奢极欲,向后人们宣示了什么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历代开国之君,他们往往出身民间,尝遍、闻遍人间疾苦。他们能成为一代雄主,说明他们都有雄才大略。
他们建立国家后,借鉴前朝亡国经验,他们不可能不想到,他们锦衣玉食的后代,很可能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就是昏君辈出。
如何保持富贵延续,他们必定要制定一些祖宗之法,做不到“祖宗之法”的皇帝,是不称职的皇帝,是要被替换的。
如果出来了一个三不足变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那后辈昏君一定是极为欢迎的。
如此以来,昏君与奸臣还会怕什么?
尽情地胡作非为、穷奢极欲好了。
昏君与奸臣们怎会不大力支持“三不足”变法呢?
如此以来,国家不是发生农民暴动,就是被外族灭国。

因此,北宋的灭亡很可能与王安石变法关系很大。

世界上相互联系的,因此,得出这个结论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世界又是多角度有,因此,这个结论又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第4个回答  2010-05-07
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个人认为持有并支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一些守旧不愿改革的既得利益阶层。
简单点说,王安石的改革是以政治干涉民生,力图以雷霆之势打击大地主阶层的利益,让农民的生活更好一点。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司马光为代表的各级官员(既得利益者)的阻挠,破坏,和有意的错误诠释,加上宋神宗软弱而不坚定,导致农民无法从中得利,变法全面失败。
但是宋徽宗,蔡京,童贯三人是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的,就算把脏水泼到王安石身上。
“王安石改革启北宋亡国之祸于身后。时人喜颂扬王安石,殊不知《水浒传》中官逼民反之赵佶(宋徽宗)、蔡京、童贯辈皆为王氏“新党”一派之徒。故清人论王安石常引《诗经》“戎狄是迎,荆舒是逞”以为先兆。认为金元戎狄祸华,根源即在于王安石(号荆公、舒公)遗留之弊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