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藏血与脾主统血在病理上的异同

如题所述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肝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及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
l. 在消化方面:脾主运化,摄入到人体内的饮食物,必须经过脾胃共同作用,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只有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胆汁才得以正常的分泌和排泄,脾胃升降有序,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功能,对肝之疏泄亦有一定影响,只有脾气强健,饮食物及水液得以及时的输布而不发生滞留,肝之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在病理情况下,如肝的疏泄不利,即可对脾胃的运化功能产生影响。〔说明〕
2. 在血液方面: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之间在血液方面有着较为密切地联系。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血量充足,则肝血充盈。而肝血充足,可以涵敛肝阳,使肝气条达舒畅,才能保证脾之健运发挥其统血功能。
在病理上,如果脾气虚弱,运化不利,水谷精微吸收障碍,血液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累及于肝,导致肝血亏虚,出现食少、消瘦、眩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女子月经量少,甚或经闭等病症。反之,肝血虚少或肝不藏血,均可影响肝之疏泄,疏泄失常,则可致脾之运化失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5
  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是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中医理论是在现代解剖学之前的千年之前就确立了。仅管有些中医的理论至今仍让人弄不懂(不好透彻地解释),但是,只要你运用准确了,中医的理论却又能千真万确地治好你所辩证的病,而且此之治法是标、本兼(同)治。由此却能反证中医理论之正确性了,从而不让你去怀疑(数学上就有“反证法”),故笔者也运用此法来证明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肝藏血”之理解,笔者个人认为是:“髓造血”总是不停地、限量地进行着。趋近于数学中的一次函数值。人体的用血是由生理、心理两个 方面给定的一个复杂的函数值(数学域术语),趋近于一个二(多)次函数值。怎样解决此矛盾?这就是“肝藏血”的功劳矣。涓涓细流的造血之量源源不断地存储于肝中,一旦因运动需要大量之血时,造血之量肯定是不够用的,只有肝中所藏之血来提供并满足其需也 。
  这“脾统血”之理解笔者认为是:造血不能是无米之炊,此“米”是至关重要的,“胃消水谷,脾化精微”就是为造血提供此“米”也。若无脾之功能,显然造血一事成了空中楼阁。
  故得:肝、脾二者都在为人体供血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此乃“同”也。
  肝者“藏血”,脾者“生造血之米”,显而易见此乃“异”也。
  上叙二者之间,隔了二道“肾生水,髓生血”之“工序”矣。
  笔者颇善钻牛角尖了,有幸又遇到一位同仁,甚慰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