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句的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诗的意思为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出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比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的后俩句。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

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诗人描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扩展资料

1.边塞诗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一片孤城万仞山

百度百科——边塞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话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扩展资料: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26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8-02
这句诗的意思为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出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比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的后俩句。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
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诗人描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扩展资料
1.边塞诗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第4个回答  2020-06-27
这句诗的意思为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出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比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的后俩句。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
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诗人描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