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十大名将都是谁

如题所述

随便说几个都是独挡一面的大将。

    魏国公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朱元璋的插科兄弟,濠州人,21岁响应儿时的兄弟朱元璋号召加入义军,是朱元璋从濠州带出的24个人之一,从此出身入死。起义之初就敢提出用自己的性命换取朱元璋的性命,以保全义军的实力。随后鄱阳湖水战前,奉命独守应天,抵御张士诚部的夹击。之后帮助朱元璋坐稳江西,力图江南,先后剿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势力。随后实行北伐大计,携常遇春副将,率25万大军北定中原。后为朱元璋夺取漠北的广大土地。成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手下常遇春、蓝玉、冯胜、华云龙等都是日后大将。

    信国公汤和。明朝开国功臣,濠州人,和徐达,朱元璋年少时就认识。早年投奔郭子仪帐下,是朱元璋加入义军的介绍人,后听闻朱元璋回濠州招人,于是回到濠州归附朱元璋,是朱元璋从濠州带出的24个人之一,汤和为人处事谨慎,行事思维慎密,是开国将领中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而且汤和亦具备带兵和吏治的多方面人才。随朱元璋立过无数战功,先后参与鄱阳湖水战,歼灭方国珍部,北伐中原,扫平西藩等重大战争。后告老还乡,一张著名的绣像图,沐英、李文忠、邓愈、汤和。只有汤和是面向他们三个的,而且以辈分看,汤和和朱元璋差不多年纪,比邓愈稍长,德高望重。

    鄂国公常遇春。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早期攻取和州的时候,结识了当地豪侠常遇春,鄱阳湖水战时,朱元璋的战船搁浅,就要被陈友谅部队包围,在此万分危急时刻,常遇春撞开朱元璋的战船,使得朱元璋能够迅速突围,而他自己则深陷重围奋力冲杀。此战朱元璋记常遇春首功,而和朱元璋一起作战的(邓愈、傅友德、汤和、冯胜、冯国用、李文忠、郭兴、康茂才等大将)可见常遇春已经比这类有过人之处了。此后随徐达北进中原。由于常年的征战,导致了中风,英年早逝。

    颖国公傅友德。明朝开国功臣,战神一般的人物。原是陈友谅帐下的大将,后陈友谅杀徐寿辉,对陈友谅感到不满。随后投奔朱元璋,鄱阳湖水战设伏,乱箭射死陈友谅,立过大功。武昌之战身先士卒,朱元璋各部当时都停滞不前,唯有傅友德自请先锋,亲自带头冲锋。朱元璋称帝后,随徐达北伐,挺进中原,进而入川平定巴蜀。后作为主帅,带领蓝玉及沐英南平云贵,为朱元璋打下西南半壁。随后立刻赶赴漠北,支援对蒙古残余势力的战斗。南征北战,战神一般的人物。

    卫国公邓愈。明朝开国功臣,早年与哥哥一起起兵,后在盱眙率领万人归附朱元璋,这是一个军事集团的归附,对朱元璋的战斗力是极大的补充,从而日后能够为鄱阳湖的决战打下基础。后随朱元璋平定江南,随常遇春沿巢湖南下,后随徐达北进中原,平定西北,沿甘肃西进,招降吐蕃各部,极大的扩张了明朝版图。后坐镇襄阳,督饷。确保后勤的稳定。

    宋国公冯胜。明朝开国功臣。当年朱元璋从濠州带出的24个人,其中有一个冯国用,他的弟弟就是日后威震辽东的冯胜。早年配合康茂才在龙湾之战中大破陈友谅,随后在朱元璋巩固江南后,随徐达北伐。在与残元势力的领袖王保保的战斗中,明朝三路大军在漠北地区被迎头痛击,徐达部下蓝玉,李文忠等大败而归,仅有冯胜一支独胜,从而逐步挽回败局。此后,为朱元璋踏平辽东。

    凉国公蓝玉。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妻子的弟弟,早年在常遇春帐下,颇受朱元璋赏识。在常遇春死后,接替常遇春继续随徐达北伐,在攻下元朝大都后,随沐英西讨诸藩。后在傅友德的率领下,与沐英一起拿下昆明,他和沐英都是在这一段时期成长起来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明朝大军一直打到了缅甸。(在明朝全盛时期,缅甸等沿海,也都是大明王朝的版图)。后因居功自大,狂妄无忌,朱元璋原赐“梁国公”,后改赐“凉国公”以示警告,忘其改过自新,然而他却记恨这件事,最后谋反,连累冯胜、傅友德等一群开国将领一起连坐。

    黔国公沐英。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养子,十二岁时逃难结识了朱元璋,后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无数,是朱元璋从濠州带出的24个人之一,当时朱元璋与马皇后结婚四年多,尚无子嗣,朱元璋整天冲锋陷阵总得留后,于是便收沐英为义子。沐英性格敦实,为人可靠,且低调不攀附权贵,这也让他成为了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明朝开国将领。此后为朱元璋攻下云南,并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朱元璋赐世袭镇守云南的殊荣,这在开国将领之中都是不多见的,死后亦被朱元璋封为黔宁王(黔国公)。沐氏子孙在云南以及周边拥有极高的声望,当地都认沐英家族的辉煌历史。

    曹国公李文忠。明朝开国功臣,位列第三。朱元璋外甥,年少时李文忠一家还算殷实,在元末战乱时,经常接济朱元璋。后朱元璋攻下滁州,李文忠前去投靠,朱元璋十分喜欢这个外甥,经常让其陪伴左右一起行军。后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参与了鄱阳湖水战,平定江南,征讨北元的大大小小战事,立过战功无数。

    泗国公耿再成。明朝早期将领。是朱元璋从濠州带出的24个人之一,深得朱元璋器重。并且在早期时,配合徐达与元朝的政府军展开战斗,为朱元璋争取了时间和谈判的资本,令滁州得以保全。帮助朱元璋南下应天立过大功。此后与越国公胡大海一起攻下处州,被降将谋杀。

    越国公胡大海。明朝早期将领。明天再更-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6
1、徐达(1332—1385)
徐达这个名次估计没什么争议,他追随朱元璋很早,也具有大将之才。不过尽管徐大将军战功赫赫,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可是他在谋略上并是太出众,得意之笔也不多。
如果说有什么数得上的突破性成就,大概就要算两次大败王保保了。
2、常遇春(1330—1369)
常遇春之勇猛在明军系统中无出其右者,但有时候也似乎有些蛮干。他几乎不读书,其实也没什么得意之笔,虽然史书上说他“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但还是有过誉的嫌疑。有将才而无帅才吧。
3、李文忠(1339—1384)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很受重用,文武全才,且有勇有谋,很得老舅的真传。
他的的确确是有几次还算得意之笔的,比如1365年诸全新城之战以少胜多,1369年大同附近破元将脱列伯,以及1370年袭破应昌。这几战不光是赢得漂亮,关键是都有李文忠的“谋战”在其中。
4、傅友德(?—1394)
勇猛、智略与常遇春差不多,就是活得长,平四川时立下头功。在洪武十四年率兵30万众扫定云南时,可谓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
这是我从前的一段评论:在时人的眼中,一向沉默寡言的傅友德之骁勇仅在常十万之下,其“喑哑跳荡……每战必先士卒”,而“多谋恤众”又过之,可谓兼有徐、常二人之优长;更幸运的是,傅友德虽身被百创、九死一生,然终能苟全性命,其“英风壮采,猛夺雄貔,出奇制胜,料敌如神,铁骑长驱,横金千里”,终于成长为一代战功赫赫的名将。
5、廖永忠(1323—1375)
擅长水战,得意之笔也不少,比如鄱阳湖水战时、破陈友谅都城江州、武昌,以及平四川时,都有精彩、突出的表现。
他虽然读书不多,却是明军中屈指可数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能力很出色,还善于治民,可惜死得早,是洪武八年被朱元璋赐死的,可谓是朱元璋拿来祭刀的开国元勋。
6、冯胜(?—1395)
能力并不是特别出色,不过资历较深。他本是一位读书人,后来战功也算不小。
其他名将基本上都没打过败仗,惟独冯胜有两大败笔:一是1360年龙湾之战时,他奉命追击陈友谅败军,结果被张定边击退;另一次是1366年时的高邮之战,冯胜误中守军诈降之计,死伤一千余人,结果被朱元璋从前线召回打了一顿,并且罚他步行回前线。
还有两次不太光彩的记录:一是1369年,朱元璋命他在西北留守,可是他却率大军私自溜回南京;二是1387年,在招降纳哈出时,冯胜竟与自己的女婿、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发生纠纷,结果导致他的帅印被夺,从而交到了副帅蓝玉手上——这就为蓝玉在第二年深入草原建立奇功提供了可能。
7、汤和(1326—1395)
能力一般,资历较深。平四川时由于迁延不进,被朱元璋痛斥
8、邓愈(1337—1377)
能力还行,资历较深。可惜死得比较早。
9、蓝玉(?—1393)
能力还行,但资历较浅,后来慢慢熬成了大将。早年的蓝玉并不是太冒尖,而且说来也没什么得意之笔,确实没啥可替他吹嘘的。
按照历史记载,他的捕鱼儿海大捷,功劳有一半是要与王弼分享的,因为正是王弼的坚持和劝说,才让准备退兵的蓝玉一举创造了奇迹——换了冯胜、傅友德等人,其实也是一样可以创造奇迹的。
10、沐英(1344—1392)
是朱元璋二十多个养子中最受重用也最出色的一位,也有些谋略。资历较浅,直到后来,才渐渐在南方战场上唱了主角,与蓝玉在北方相呼应吧。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