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宋朝胜利了,为何还要向辽国纳贡?

如题所述

澶渊之盟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宋主和辽主同时都怂了。

我们要理解澶渊之盟的政治结果,必须要理解作为其背景的景德之役。澶渊之战属于景德之役的一部分,辽国发动这场战役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以战迫和。自从宋太宗发动高粱河战役揭开了宋辽全面战争的序幕,战争已经进行了25年。几乎每一场大战,往往都要使宋辽双方付出上万人的伤亡。于是到了宋景德元年,辽国统治者萧后与辽圣宗御驾亲征,发动了孤注一掷的南下战役,宋朝史料称之为景德之役。景德之役分成几个阶段,而最终决定了澶渊之盟结果的,是宋辽二帝直接对峙的澶州之战。在此阶段,河北战场上超过10万人的重兵集团有三支:1、辽圣宗主力:20~30万人2、宋真宗主力(开封预备队+部分河北军):10余万人3、王超的定州军:10万人从战役的发展来看,辽军的攻城能力堪忧,先是顿兵于瀛州城下,然后又绕开了坚城天雄军,而本来第一个要啃的定州重兵集团干脆就没有去碰。所以,辽军推进到澶州时已为强弩之末,即使面对的宋真宗主力兵力少于辽军,但背靠黄河、依托坚城严阵以待的10余万宋军,显然已经不可能再向前突破了。这时的战局从各种意义上都陷入了胶着――仅从澶州战场上看,辽军兵力占优势,而宋军则占据地利;虽然在一场战斗中意外打死了辽军主将萧挞凛,但宋军并没有取得其他决定性的胜利;而定州的王超集团10万人始终未动,也成为辽主心头的悬顶之剑,使他始终不敢下全力进攻澶州。

可以想象,深入宋境顿兵坚城之际,被10万人从背后插一刀,那结果比宋太宗在高粱河的情况还要糟的多。然而辽主不知道的是,宋真宗这时比他还要头大,因为――王超根本不听指挥了。王超坐拥10万大军在战役一开始就龟缩观望,根本没有起到牵制作用,任由辽军一路突破。寇准的计划从第一步直接跳到了第三步的御驾亲征。然后宋真宗御驾亲征后,下诏让王超引兵会合后,王超仍然逗留不进,于是真宗彻底懵逼了。??王超等阵于唐河,执诏书,按兵不出战??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先是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车驾幸澶州,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屯定州,逗遛不进,知节屡讽之,超不为动。复移书诮让,超始出兵,犹辞以中渡无桥,徒涉为患辽主以为随时会被宋真宗和王超前后夹击(宋真宗主力+王超集团?辽主主力),然而只有宋真宗知道王超估计是不会来了(宋真宗主力<辽主主力),然而只有辽主知道宋真宗不知道的是,辽军主将萧挞凛意外战死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只有脑子貌似抽风的王超了(这货虽然违诏不进,但事后看似乎也没有反叛的心思,完全不知道怎么想的)。

于是宋主与辽主在澶渊会盟前,其实都是相当心虚的,都怕对方一个疯起来和自己同归于尽,而且都认准了对方比自己占有更大优势。于是才会装作若无其事,但实际都非常迫切地促成尽快达成停战协议的举动。在这个背景下,宋辽双方在澶州的谈判开始了。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为之后谈判的一系列看似不正常的结果,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具体到谈判内容,围绕谈判的有几个核心问题:1、如何有面子地停战?2、关南十县的归属3、对辽赔款问题其中,关南十县是后周柴荣北伐时抢回来的燕云十六州部分领土,当时主政的辽睡王虽然无所谓,后面也并没有提及主权问题。但到了澶渊谈判时,辽方首次主张其本属辽国领土,应回到与后周开战前的国境线;而宋方主张这是我继承后周的政治遗产,你要恢复国境线怎么不恢复到后晋割让十六州以前呢碧池?寇准在上述己方心虚的状况下,仍然心大的狮子大开口,上来不谈赔偿,反而主张直接向辽国索要失地――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这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优秀的谈判家素质。然而不管是宋真宗、还是萧太后,显然都没有寇准这么大的心,还是怕对方发起疯来跟自己同归于尽,他们的关注点还在于第一个问题:如何有面子地停战?所以寇准的方案在宋方内部讨论时就被否决了,而辽方也没有对关南归属问题做过多的纠缠,于是问题直接过渡到了所有纠纷的最终解决方案:赔钱。辽主想的是:最好能要回关南,不然早点讹点钱了事,回国有个停战的交待就好。宋主想的是:关南一定不能给,早点给点钱打发了事,底线是一百万。最后在“拿钱了事”上双方代表达成了一致。在寇准的压力下,一百万被压到了三十万,而且名义上是关南十县的税赋,不是赔款。换句话说――宋辽双方就关南十县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最后达成了一致,决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辽主可以吹:我们逼迫宋人停战,承认了关南十县主权属辽,而且还白拿了三十万赔款,哦也!宋主可以吹:我们逼迫辽人停战,只花了三十万,就重新确认了关南十县的实际占有权,哦也!王超:啥?怪我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