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为什么要“过午不食”

“过午不食”有什么讲究吗

因为佛教认为:清晨是天食时,即诸天的食时;午时是佛食时,即三世诸佛如来的食时;日暮是畜生食时;昏夜是鬼神食的时候。

增一阿含经》记载了关于“过午不食”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佛在舍卫国祗园精舍传法时,对弟子们说:“我恒一坐而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所谓一坐食就是吃一顿饭,佛说这时他的养生之道,希望诸比丘也学他这样做。以跋提婆罗为首的阿罗汉回复:“我们少吃一顿饭身体就没力气。

”佛说:“那你们可以化一次缘,分两次吃。”跋提婆罗等人说:“我们受不了。”当弟子拒绝佛陀的提议时,“世尊默然不报。

扩展资料

过午不食的好处:

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

三、易入禅定。

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脱,食欲必然净化故。

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午不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1
经常去寺院的人应该清楚,寺院的僧人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和午饭,不吃晚饭。这是为何呢?

原来,“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过午不食又叫“不非时食”,“非时食”,指的是从日过中后至次日明相未出之前,这段时间不是受持斋戒的佛弟子进食的时间。所以叫“非时”,“非”是“不允许”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可以在规定许可之外的时间吃东西,如果非时而食,则为破斋。

在《佛说处处经》中说:佛言,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安隐亦不作病,是故沙门道士知福不食。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一一解释。

佛说,日中后不食可以获得五种福报。一是,人们常说饱暖思淫欲。在佛门里,不邪淫是五戒之一。淫欲是生死的正因,饮食是生死的助缘。所以,少食就能减少淫欲心。第二,我们常讲吃饭不可过于饱,要合理饮食,七分饱足矣,这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

第三,少食断贪欲,可以一心参禅、念佛。第四,饮食合理,会减少下风,避免尴尬。第五,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于修行,可得身心安稳。

我们都知道,出家人慈悲为怀,吃素护生,我建议在家人也要多吃素,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排除体内污浊之气,也是我们善护生命,为自己培植福报的好机缘。敬请常吃素,感恩感德,南无阿弥陀佛。

了解佛教戒律的人一般都知道,佛教戒律规定出家的比丘必须在规定之时间内进食。这个时间段呢,就是从早上到中午。过了这个时间段,也就是在过了中午之后,一直到第二天黎明,都不能再进食。这条戒律被称为“不非时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午不食”。“过午不食”在佛教中也叫做“斋”,所谓“持斋”就是说受持斋法而不违越。如果在规定时间外进食,佛教称之为“非时食”,这是戒律所不许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身体有特殊需要的人(病人等)。 那么“过午不食”的“午”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午”就是12点。但古代没有时钟。

因此他们计算中午的方法有所不同:在阳光下立一根棍子,当影子到达正中,就是正午时分。“过午不食”,要到第二天黎明才能进食。那么何时才算到了黎明呢?佛教也是有规定的,黎明就是“明相现时”。什么又是“明相”呢?佛教所谓明相,其实并没有具体时间,以在室外可以看到自己的掌纹为准。 这么一条限制吃饭时间的戒律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啊,在佛教的律部里有制定这条戒律的缘由。说是有个叫“迦留陀夷”的比丘,某天傍晚天快黑了,才穿好衣服手持钵盂出门入城去乞食化斋。“迦留陀夷”这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黑光”的意思。顾名思义,其人异常地黑,估计跟黑炭有的一拼。就是这粗黑的面貌给他闯了祸。他进城时,天昏地暗,风雨欲来。他信步走到了一位长者家门口化斋。那个时侯长者的夫人已经怀有身孕,听见有比丘在门外乞食,就亲自端饭出来施舍。然而迦留陀夷比丘面色极黑,加上大雨将至,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长者夫人出门看到闪电照在比丘粗黑的脸上,顿时惊恐万分,大呼是鬼。嘴里不停地念叨,“遭了,我见鬼了,见鬼了”。长者夫人受了惊吓,伤及胎儿,腹中胎儿一会儿就流产死了。比丘回到住处,悔之莫及,愁闷不欢。于是世尊召集众比丘,告之“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方能“身体轻便,心得开解”。于是定下“日中而食,不得过”的规矩。 刚开始出家修行的人,过午不食,身体会有一些不适应,不过慢慢也就好了。佛教认为持斋也是一种减少个人欲求的修行。当然,在家修行的人不用跟出家人一样,持守八关斋戒就行了。除了在受持八戒的特定的日子之外,正常休息,正常吃饭就行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释迦牟尼最初规定过午不食,是因为早期的出家人的饭食,全部都是化缘得来,过了中午俗家人吃饭时间再去化缘,必然会给施主造成一定麻烦,有违出家人修行的本意。再者,修行人惜时如金,往往不肯为了一餐饭食,而误了下午的修行功课。后来佛法传到中国以后,慢慢演变成了戒律。此外,佛门修行讲究清心寡欲,食欲也是一种欲,腹中食物少,不动身根,心中无食欲,不动意根,也符合佛家六根清净的宗旨。所以过午不食,甚至日中一食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修行人的一定修为层次,即所谓气足不思饭,修到更高层次是甚至可以辟谷,甚至辟食一段时间。不过,修行养生还是顺其自然为好,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修行有成,勉强刻意为之,却往往有伤身体,结果得不偿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11
佛教认为:清晨是天食时,即诸天的食时;午时是佛食时,即三世诸佛如来的食时;日暮是畜生食时;昏夜是鬼神食的时候。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写道:过午不食的好处极多,是故佛陀制定之:
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
三、易入禅定(梵语dhyana)。
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脱(梵语vimokso),食欲必然净化故。
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
持过午不食有如上所述之好处,有理念而持午,人人皆可行之,持之以恒,即可得到持午之功德与利益,无有限制。

不非时食,是佛陀与其弟子每天正命而活的方式,具体原因在律部中多有阐述,而且食而知足知量,是对个人减少欲求的一种修行。这种方式在开始的时候,身体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慢慢也就习惯了。在家人可以持守八关斋戒,其中也有不非时食一条。
过午不食叫做斋,持斋就是受持斋法而不违越。
释氏要览曰:“起世因本经云:‘乌脯沙陀,隋言增长,受持斋法,增长善根故。’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
大日经曰:“愚童凡夫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想法生,所谓持斋。”

持斋又称持午,即过午不食。此“午”并非单指中午12点,而是以日照正中为准。因各地经度不同,日中有所差别,每经度时差约为4分钟。(可参考全国日中时刻表)
《佛祖统纪》:“佛言,日中三世佛食,时食若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若比丘非时食者,波逸提(波逸提义翻为堕;堕在烧煮地狱)。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
《舍利弗问经》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
《佛说护净经》:“一切檀越,施设法会,供斋调度,持斋者得食,不持斋者不得食。此饭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粮。不持斋者,六十万世,堕饿鬼中。何以故?此信施难销。故宁吞热铁丸,不食此饭。吞热铁丸,须臾间耳,食此信施,久受大苦。五百万世中,受饿鬼苦。”
第4个回答  2013-08-18
过午不食是佛教修行的一种修持方法,佛家叫做【持午】。严格的说这是不宜普及的,为了避免误导,这里不作解释。持午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修自己的清净心,心清净妄念少,有了禅定基础,在禅定状态下自然不会觉得饥饿,也就自然达到了斋日持午的境界。

随便就想来个【过午不食】,会搞坏身体的,慎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