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五蠹中“守株待兔”比喻什么?(原句) 急用。

如题所述

“守株待兔”的典故,出自于《韩非子·五蠧》。即:

原文的内容: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原文的大意:宋国有一个翻地的人,他田里有一个树桩子,一只兔子奔跑的时候撞在这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他便放下自己手中的木锹而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当然不可能再得到了,而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原文究竟比喻什么?其实在《韩非子·五蠧》中已经讲明。

其一,在讲“守株待兔”的故事之前,韩非子指出:后人不可生搬硬套前人的政治措施,并讲述了这是因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道理。进而例举“守株待兔”的典故来加以证实。

其二,在讲完“守株待兔”的故事之后,韩非子又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即:现在假如想用古代帝王的政治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就都是些守株待免之类的笑话了。追问

也就是说 比喻的原句是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两句?

追答

应当这样理解:原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臣之民”的这类现状或情况,是用“守株待兔”的故事来比喻。而原文“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则是用圣人的正确行为来反驳“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作法,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来加以证实。

参考资料:贵州版《韩非子全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