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说文解字序》诗解4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许慎诗解4

题文诗:

古人真情,至情言真,言真文明,欲观古文,

遵修旧文,而不穿凿.情假之人,不知不问,

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学者疑.

盖文字者,文以达情,字以表意,经艺之本,

王政之始,前人垂后,后以识古,至本至古,

至古至源,追本溯源,本立道生,至道至情,

真情之至,道不可乱.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

理群解类,剖谬析误,晓喻学者,以达神恉.

分别部居,五百四部,部建一首,不相杂厕.

万物咸覩,靡不兼载,其义不昭,爰明以谕,

一形统众,形说音义,剖根穷源,表情达意.

正文: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1)。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2)。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3)。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4)。今叙篆文,合以古籀(5),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6)。稽撰其说(7),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8)。分别部居,不相杂厕(9)。万物咸覩,靡不兼载(10)。厥谊不昭,爰明以谕(11)。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12)。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13)。

【译文】

《尚书》说:“余想观看古人之象”,这就是说,必须遵守古代的记载,不应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看到过古史上的阙文,现在没有了啊!”这就是批评不懂不问,各逞己见,是非无定,巧言邪说,使天下学者疑惑的那些人。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所以说:“基本建立了,其它事物才能产生”,“知道天下的深奥道理就不可错乱。”我现在编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广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见,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据的。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在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遗漏。那些意义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说明。书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书》是孔氏本;《诗经》是毛氏本;《礼经》、《周官》、、《论语》、《孝经》都是古文经。至于那些还不清楚的,只好阙而不解了。

(徐富昌 译:《尚书》记载,舜帝说;「我想看看古人绘制的图像。」这话表明舜帝制订制度,必按旧典行事,而不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又说:「(这种「存疑精神」)现在的人没有了啊!」(「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闻不间,(而是担心)人若凭著自己的猜想去解释古史古事,那就会弄得是非没有定准;巧言诡辩将给世上的学习、研究者造成疑团、困扰。文字是经史百家之书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条件,前人用它记述自己的经验传示给後人,後人依靠它认识古代的历史。孔子说「本立而道生」,这是因为(确立了根本)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奥的道理,而不会再受困扰。现在我叙列篆文,参照古文、籀文,博采诸家之说,做到出言无论大小,都确凿有证,在考稽的基础上撰写出自己的说解。我想用这部书总编万物,剖辨谬误,使学习的人了悟(文字的本原),通达文字的妙意。我采用分立部首、以部首系联字头的办法编排文字,使它们不相错杂。万事万物都能从本书里见到,没有哪一样不涉及、不记载的。遇到读者不易明瞭的事物,我就援用可资说明的东西比喻它。书中提到孟喜的《易经》,孔安国的《尚书》,毛亨的《诗经》以及《周礼》《左传》《论语》《孝经》等,都指古文版本。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论。)

【注解】(1)“予欲”句见《尚书·皋陶谟》。遵,循也按。修,习也。旧文,古代的记载。

[if !supportLists](2)[endif]此引孔子的话,见《论语·卫灵公》。阙文,空阙之文。亡,无。今亡矣夫,孔子叹时人不能如此。“非其不知”之非,批评之意。衺,同邪,不正也,念xié。

(3)经艺,经传子史。本,基本也。

(4)“本立而道生’,见。本、基本;道,道德。何晏曰:“基立而后可大成”,邢昺疏云:“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知天下”一语约举《易·系辞》文,啧念zé,深远也。至啧,谓深远之理;乱,错乱,违背。

(5)自此以下自述作书之例。叙,列也。篆文谓小篆,古籀谓古文籀文。必以小篆为本者,以小篆依照古籀而不变者多,而古籀去汉较远,时人难以辨识;又以隶书去古籀远,时人难以推寻也。其有小篆己改古籀,古籀异于小篆者,则以古籀附小篆之后,曰“古文作某”、“籀文作某”。如一字兼有“或体”,亦然。此全书之通例也。其变例则先古籀后小篆,皆由于建立部首之需要。如二下云“古文上”(“上”小篆“上”字),盖因篆文之“帝”“旁”“示”,皆属“上”部,必立二部而后它们才有所属。每字之解释先说本义,次说构形,间标其音。

(6)博,广也;通人,学识渊博的专家。信、可信也。证、证据也。许氏于解说中,博采通人之说,全书约百一十余条。解说或出于《尔雅》,或出于《方言),或出于前人解经之说,实集两汉字学之大成。

(7)稽,稽考;撰,诠释,念zhuǎn。

(8)理,解释;类,字类,解,剖析;晓,晓喻;神恉,深奥之旨,此谓文字结构之神妙意义。

(9)部居,部类。厕,置也。念cì。“分别部居”,分别为五百四十部也。每部建立一首,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汉阴阳五行家言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故其次第始“一”终“亥”。其他部首则多据形系联。凡部首大多是形旁,少数是声旁(如丩、句部)。一部之内往往将近义之词置于一处,“言”部之“诗”、“识”,“讽”、“诵”,“讪”、“诬”、“诽”、“谤”之类是也。此所谓“不相杂厕”。段玉裁曰:“五百四十字(部)可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凡将篇》杂乱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颜黄门曰:‘其书隐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此最为知许者矣。盖举一形以统众形,所谓隐括有条例也,就形以说音义,所谓剖析穷根源也。”王筠曰:“《急就》(史游所作)以字义部居(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各立一部),《说文》以字形部居,独出千古,后世所宗。”后世宗《说文》所作之书,晋吕忱之《字林》(已失传、清任大椿有辑本,名《字林考逸》),粱时顾野王之《玉篇》,宋时司马光之《类篇》、明张自烈之《正字通》及清人之皆是。

(10)咸,都;靡,无。兼载,尽记也。

(11)厥,其也。段玉裁曰:“谊兼字义字形字音而言,昭,明也;谕,告也。”

(12)称,举也,犹今言征引。孟氏,孟喜,作《易章句》。孔氏,孔安国,作《古文尚书传》。毛氏,毛亨,作《诗诂训传》。

(13)此用《论语子路篇》语。阙如,附音词,阙略不言之意。以上第五段,言作书之态度、意义和体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