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如题所述

(一)观测点观察与描述的一般工作程序

(1)观察研究观测点附近的岩石露头,确定露头类型(天然或人工)和露头可靠性及风化程度,这将决定该观测点视野范围内资料的可靠程度;

(2)观察研究观测点附近的地层特征、占生物特征及地质体的岩石学特征;

(3)观察研究观测点附近地层及各类岩石间的接触关系,如:角度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断层接触、侵入接触、沉积接触等;

(4)观察研究观测点附近的褶皱、断裂构造特征;

(5)观察研究观测点附近的矿化现象、蚀变带及矿体特征;

(6)测量各种产状要素,如:地层、断层、节理、劈理、不整合面、侵入接触面,捕虏体、岩体内的流面、流线,矿脉或矿体等产状;测量有关数据,如:岩石中矿物颗粒、砾石大小、岩层厚度、断层带宽度、节理及劈理密度、矿层或矿脉的长度与宽度等;

(7)观察研究观测点附近的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特征;

(8)绘制地质素描图、勾绘信手剖面图或数码摄影;

(9)采集各类标本、样品;

(10)在观测点作经过上述观测研究后的详细文字描述记录;

(11)将观测点的位置标定在手图上,并注明观测点号(注意:在一个工作区范围内,观察点号必须按顺序统一连续编号,若有数个填图组在同一工作区工作时,则必须在野外工作前统一分配观察点号,忌在同一工作区内有重号现象发生);

(12)在野外实地将各类地质界线运用“V”字形法勾绘于手图上,并标上各类产状要素与采样号;

在野外观察地质现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面收集第一手资料。工作中做到“五勤”(勤追、勤敲、勤察、勤测、勤记),记录内容忌带有主观性的取舍。加强点间观察研究,掌握各种地质现象在点间的变化情况。善于运用地质思维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观测路线(点)调查研究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二)观测点观察描述的内容

野外工作中必须将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矿产情况以文字或素描图等形式认真、仔细地记录描述在野外记录簿上或摄于数码照片中。野外记录簿是极其重要的原始资料,记录的内容原则上应是所见到的全部地质现象。对重要的或首次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要详细描述,对一般现象或本路线前点上已描述过的内容可简略些,着重记录其出现的特殊性或变化情况,做到文字表达准确、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野外记录中也可适当记述观察者对客观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推理和综合归纳的内容。每条路线结束时,必须写出路线小结。

野外记录簿不允许随意涂改,若记录内容不妥时,只能将原内容划去,并在其旁侧加批注。记录须用2H~3H 铅笔书写,而且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晰,不允许用圆珠笔或钢笔记录。

观测点的点性有:界线点、构造点、岩性点、矿产点、地貌点、第四纪地质点及水文地质点等。不同点性观察点其描述内容各有侧重,现介绍如下:

1.地质界线点

地质界线点包括正式填图单位、组的分界线和非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以及不整合分界,侵入接触界线、变质带分界等。对地质界线点的记录描述应包括其两侧的岩性特征、产状要素、褶皱和断裂等构造特征;对不整合界线应记录描述不整合的类型及依据;对侵入体接触关系记录描述其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断层接触的依据以及侵入岩产状、侵入期次和内外接触变质及交代蚀变、岩相带等特征;对变质岩界线记录、描述变质岩类型、成分、残余构造,变质相及韧性变形和各种面理构造等。

2.构造点

它包括褶皱、断层、节理、面理及线理等构造形迹点,其记录描述包括如下内容:

(1)地貌上的间接标志;

(2)直接标志;

(3)详细描述各类地质构造类型、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关系、分析其形成次序、形成时代以及地质构造与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等。

3.岩性控制点

当行进路线超过《填图细则》最大点距要求时要定一岩性控制点。需描述内容有:岩石的颜色(原生、次生色)、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产出状况及形成时代等。对沉积岩还应描述:层面特征、层理、层厚、沉积旋回、化石及其种类、岩相及其变化等;对火山岩则应描述:岩石类型、喷发韵律和喷发旋回,沉积夹层的情况,特别注意寻找夹层中的化石,它是确定地质年代的有力证据。

4.矿产点

矿产点包括矿点、矿化点及采矿场、老窿、物化探异常点等。

对矿产点的描述包括:含矿岩系或与矿化有关的岩相带、变质带的特征;矿层、矿体或矿化的分布范围、产状、形态及其在地表延伸的情况;主要矿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矿石类型、有益组分和有害杂质以及找矿标志等内容。

5.第四纪地质点

第四纪地质点描述内容有:沉积物的特征、厚度、空间分布(阶地类型)、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沉积物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古文化层(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迹)特征等内容。

6.地貌点

对地貌点描述的内容有: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状态(属几级夷平面),地貌与地质构造、岩性之间的关系及地貌的发展史等。

7.水文地质点

水文地质点包括泉、井、塘、河流等。应描述岩石的富水性、分布范围、产状、埋深、地下水的补给及井、泉的类型(上升、下降泉)和水质、河流的流速、流量等内容。

前已叙及,区域地质调查就是点、线、面的集合。除了对地质观测点按上述标准格式描述外,值得强调的是野外地质路线观察要求连续和系统,不能仅停留在孤立的点上,而是要将点与点之间的路线内容进行认真、仔细、连续和系统的观察,并用文字详细记录在野外记录簿中和用各种符号标定在手图上。为加强路线上地质、矿产的研究,提高填图质量,应充分利用遥感解译资料,常绘制信手剖面图、地质素描图或拍摄数码照相。

在调查中除采集必要标本和样品外,填图人员要养成采集信手标本的好习惯,通过较系统的信手标本,可发现其空间变化。同时,也利于同相邻路线对比。对矿点(矿体)需作大比例尺的地质草图。

此外,在调查中还应注意收集旅游、环境、地热、地震地质等其他国土资源方面的资料。

(三)观察点记录描述的格式

区域地质调查需要将观察点及附近所见地质内容记录在野外记录簿上,其记录描述格式与要求如下:

记录簿左页为厘米方格纸,供绘制地质素描图及信手剖面图(见图3-1)等使用;右页则作文字描述记录之用。首先记录的项目有:日期、天气、观察路线的编号及路线的起讫点和途经地点,并说明工作任务和参加调查的人员等。

其次是观察点的点号、位置、坐标、露头性质、点性,接着详细描述观察点附近的地质现象、矿产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记录各种测量数据,各种标本和样品的采集地点和编号等。在点与点之间做点间路线的观察和描述(表4-1)。

表4-1 观测点的记录格式

特别强调如下:

(1)主干路线或连续性好的路线须有信手剖面图(在左页上画,如图3-1,有图名,线条比例尺、方位);

(2)每条路线须有路线小结。内容包括:路线起止点、路线长度、定点数量、岩石及岩石组合,构造、产状变化、样品采集以及全面综合分析等;

(3)所有重要数据要及时着墨;

(4)样品鉴定结果要及时登记,各种注记、批注要规范、合理;

(5)记录内容要体现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方面的地质新理论;

(6)每本野外记录簿中的信手剖面和素描图自成体系,连续编号;

(7)不同地质点间要留有空行,记下一点时尽量另起一页;

(8)以上工作一定要做到:当日事当日毕。这是地质工作者的优良工作作风。

需要指出:为使野外记录完整、简练、准确、迅速,现专业地质队大部分都在使用野外数据采集器(详见第七章),使用录音笔、手提电脑及数码相机,采用格式化的记录,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每当野外记录簿用完后,需在记录簿的扉页编写目录,列出观测点的点号、点性、标本样品采集点的编号等,并注明页码。记录簿封面贴上统一序号标签,注明由某点至某点号数,以便查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