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可道>的古文翻译

如题所述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扩展资料:

道可道,非常(恒)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又名《老子》,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叫做“道经”,第一章开头曰:“道可道,非常道。”“德”在“道经”里面,顶多出现两三次而已,此谓上篇。下篇叫做“德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第三十八章说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从这里开始,有较多关于“德”的论述。

既然谈“道”谈“德”,就变成《道德经》。《道德经》的“道德”跟一般所谓的仁义道德不同,我们常说“这个人修养很好,很有道德,常常做善事”。

这与《道德经》关系不大。当然也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老子认为“德”与“善”有点接近,这个“德”毕竟是好事,而“道”与一般常说的“道德”却毫无关系。

《道德经》以智慧取胜,智慧是一道门坎,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如果还不懂《道德经》,显然是在门坎的这一边,尚未跨越,阅读《道德经》时会很辛苦,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懂得《道德经》,代表已跨过智慧的门坎了,从此豁然开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可道,非常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一

[原文]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文正解]
道可道,非常道,径而已;名可名,非常名,物而已。
名于天地之始者,无也;名于万物之母者,有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或常无而有之,或常有而无之,玄然哉,皆不可以物观之;亦无亦有,亦有亦无,是以不可分而合一,道也。合常无有而观于道,能知众妙。
是以道者无物之物,天地之始复万物之母。知之者莫不通矣,从之者莫不治矣,执之者莫不为矣,失之者莫不殆矣。
故字之曰道。

[今文正解]
道路皆可取道啊,不是可永恒因循之道啊,小路而已;名称皆可取名啊,不是可永恒因顺之名啊,物体而已。
称之为天地出现之始,则为无;称之为万物发源之母,则为有。所以,永远虚无啊,将以此认识它的微妙;永远存在啊,将以此认识它的端倪。或永远虚无却存在,或永远存在却虚无,幽晦深远啊,都不可以以具体事物认识这两方面;既虚无又存在,既存在又虚无,因此两者不可区分而合一,这就是道。永远虚无和永远存在结合一起来认识道,能够知晓一切奥妙。
因此,道是没有物象的物,既是天地之始又是万物之母。知道它就没有不通晓的,依从它就没有不治理好的,执守它就没有不作为的,失去它没有不衰亡的。
所以给它取字为“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22

翻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扩展资料:

道可道,非常(恒)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又名《老子》,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叫做“道经”,第一章开头曰:“道可道,非常道。”“德”在“道经”里面,顶多出现两三次而已,此谓上篇。下篇叫做“德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第三十八章说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从这里开始,有较多关于“德”的论述。

《道德经》这本书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道”,一个是“圣人”。本书的“圣人”与儒家孔子谈的“圣人不同”,道家的“圣人”是指《吕氏春秋·重言》:“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擅长逻辑推理的先秦思想家。能够体会“知”,能够“行”,以“道”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儒家则是身先天下者,为百姓谋福利者,皆可以为“圣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除老子、庄子之外,多半只重视人生观和政治观,老子则从宇宙观落实到人生观和政治观。他先考察宇宙的形成,然后发现其规律,用他的规律来说明应该怎样为人,怎样为国。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