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儿童如何学识字?(转帖)

如题所述

正题《“六书”与汉字教育——兼论汉字的逻辑演进与汉字思维》缘起:从古代儿童识字说起
近几年,有关儿童早教识字的问题有很多的争议,其争议主要集中在一点,即孩子多大适合认字?一种观点认为,越早越好,早点让孩子识字,也可早点开发智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汉字是种抽象符号,而儿童正处于智力发育期,过早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抽象符号,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因为有孩子,正编撰一本儿童识字读本(书名为《5小时教会孩子150个常用字》),也曾加入了这个讨论,才发现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且非常重大的问题,远不止非此即彼那么简单。
古代时(很古了,距今约3000年),贵族子弟入小学,先学识字。 《周礼·地官·保氏》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教。” 翻译一下,就是说周朝的时候,保氏(官名)主要负责提醒国王不要做坏事,另外就是教育贵族子弟,除了教孩子礼仪、音乐、骑射、道德等外,还教孩子“六书”,也就是识字。
关于什么是“六书”,还是许慎的说法最有代表性。他说:“(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察,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出,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段话有点长,需要翻译一下。主要说“六书”就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等六种造字方法,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下边还要讲。
早在西汉时的学者刘歆,也有一个说法,他说六书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这个说法在班固的《艺文志》中有记载。
大家注意一下顺序,许慎说“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班固说六书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后世学者一般采用许慎的定义,班固的顺序。
综上所述,那就是按照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造字方法来教。
举个例子,先学象形字,比如日、月、山、川,都是象形字,这几个字在甲骨文中是这样写(画)的: 日 月 山 川 这一看都是图形,形象点说就是简笔画,写成方字就行,不用费劲,让孩子画画就能记住。
然后就是会意字。让我们先看一幅画: 这是在新疆木垒县发现的“人射羊”岩画,画中左边是只羊,右边一个人张弓射箭,不用问,这是在打猎。也可以说这是最早期的“猎”字。这种把两个画面融在一起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复合图像,思维方式上叫会意,用在造字上术语叫“合体象形”,当然这是画而不是字,但会意字就是用这种思维方法创造的。
汉字中这种字非常多,例如,木在甲骨文中是这样写的:,一边一横表示树枝,下面两撇表示树根。
然后,一个木叫树,二个木叫林,三个木叫森林;
休,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叫休,休息的休;
旦,日是太阳,一表示地平线,合起来太阳升起在地平线叫“旦”等等,这就是会意。 第三种方法叫指事,就是在图形上加个标识来体现。例如上, ,先画一横,再在上边点一点,表示上边;
下,画一横在下边点一点表示下;本,在木(表示树)下点一点,指明是树根,后来引申为根本的意思; 凶,画一个坑,上面打个“×”,表示有危险。 记住,这些字和这些方法孩子都极易理解,花几分钟画一遍,孩子全能记住,不信你试一下。 象形、会意和指事比较简单,也没有太大争议,我们就不多说了。但有一点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种教授方法非常有效,也极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儿童很容易接受和领会。我也试着教过我的孩子,画画图,稍作说明,一个来小时,学会几十个字也没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我发现里边有着极深刻、极科学的道理,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说象形字我们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儿童的思维都是从图像开始的,孩子一岁多时,你把他带到户外看看山、看看河、看看树,然后再用简笔画下来,孩子都能分辩出来(这种能力可能几个月就有,但由于孩子不会说话,我们也无从知晓)。
这是种图像记忆或图像思维,任何孩子都具有这种能力,是人类最基础的思维方式。 以前我曾惊叹一些记数天才儿童的表演:写下一串毫无关联的数字,让孩子看一遍之后再复述出来,基本都准确无误。但后来我了解了一下这些孩子记数的思维方法,就觉得并不稀奇了。他们也是运用了图像的方法来记忆抽象数字,例如:1、2、3、4、5记成老虎、大象、狮子之类的,读完数字记成图像,最后再把记忆图像说出来而已,任何人稍加训练都能做到。
所以古人采用这种方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极深的道理,这种方法比起我们现代用田字格、用一横一竖的死记硬背方式来认字,要科学得多。比起上面说的以毫无关联的图像来记忆抽象数字的方法更要先进得多。刚才我们说象形字是图形记忆,我们接着说会意和指事。
上边我们说到,会意字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像和图像场景的符号合起来表达出含义,所以又称合体象形,那么要理解这个含义就需要运用两种思维方式:想象和联想。
指事,指事就是在图形和示意画面上加注指示性标记,用来提醒人们注意重点和指导思维方向,所以也至少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联想和推理。 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古人的造字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儿童的思维发育过程惊人地同步和相似。
举个例子,我们给孩子讲《小马过河》的方式这是这样: 先画一匹小马,孩子会先记住图像,再加一条小河,孩子就能知道这是小马要过河(联想),再在小河边画个箭头,孩子就能推理出小马要从这里过河。如果我们这些思维的方式串连起来和造字法的顺序对比,就会发现:造字方法:象形 → 会意 → 指事→
图 像:单一图像 →组合图像 → 图像+指示符号→
思维方式:图像记忆 → 想象和联想 → 联想和推理→ 这里走的是一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演进的路线,象形字从图形入手,逐步向简洁、符号化、抽象推进,而思维方式也是通过记忆、想象、联想、推理等手段,一层一层往更高层次递进。 (顺便说一下顺序,大家注意我们是这样排列的:象形—会意—指事而不是传统的象形—指事—会意,我觉得这样顺序更加合理一些,从上面新疆木垒壁画中我们也可看出,早在文字产生之前,绘画中就有复合图像的会意方法,所以会意应该和象形同时或稍晚一点产生,而指事引入了符号标记,应该稍晚一点。因此东汉时的另一位大学者郑众,把六书的顺序列为象形、会意,把会意放在指事前,也是有道理的。①) 这就是古人造字的奥秘,也是孩子能快速掌握汉字的奥秘,这是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递进过程,而且是个非常科学的、系统的过程。我们先作个小结。
小结一:现在回答本文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孩子几岁教识字比较合适?我的回答是:问题不在于几岁教,而在于怎么教,如果像古人一样,把教识字看成一种训练儿童思维的方式,那么平时让孩子认认物、画画画,带孩子去旅游,认识外面的世界,让孩子具备有记忆、想象、联想、推理能力,其实都是在认字,这样的话越早越好;如果你把汉字看成是一种抽象的无逻辑思维的符号,让孩子死记硬背,那么就晚点教(其实晚点也不合适)。
你说对了,前面只不过是引子,以下才是本文的核心内容,让我们接着往下分析,你就会发现一个越来越神奇、越来越精彩的世界。当然以下为求准确,会有一些繁琐考据,但我尽量会较通俗的话表达出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6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yJqLOniY6b2L-g8TUAWmA

 提取码: 76wm

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想象识字:将汉字变成有趣的图形和动画,加深记忆。

1+1学习法: 1天学习+1天复习,识字效果事半功倍。

有趣故事:通过识字游戏推进故事发展,强化记忆。

专业朗读:国家级播音员配音,让发音更准确。

微信复习:通过微信推送孩子学习进度,并给出复习课程,让家长帮助孩子巩固。

合理规划:由简到难,每天10分钟,每天学习6个汉字。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