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请解释

请解释下这两句:
1`礼之用,和为贵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另外还有什么反映"和谐"的诗句或谚语吗?
各位拜托了,谢谢了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
2、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易》
3、百姓昭苏,协和万邦。 《尚书》
4、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是大公之道,天下之常道也。 《尚书》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6、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
7、欲人之爱己,必先爱人。 《国语》
8、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10、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
1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
1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1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14、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
1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
16、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
17、欲而不贪。 《论语》
1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20、知和曰常。 《老子》
21、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老子》
2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老子》
2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
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25、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
26、知乃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老子》
27、载营魄抱一,能不离乎? 《老子》
2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
29、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左传》
30、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31、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墨子》
32、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管子》
3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36、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
37、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和顺兴家之本。 朱 熹
38、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弟子规》
39、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王 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11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关于和谐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曾几《三衢道中》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古窗鹦鹉影, 门旁黄莺鸣.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曾几《三衢道中》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李清照《如梦令》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王维《使至塞上》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曰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山下兰溪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宋·苏轼《黄鹤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苏轼《浣溪沙》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东汉·曹操《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东汉·曹操《龟虽寿》
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鸡栖于埘,曰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君子于役》
鸡栖于桀,曰之夕矣,羊牛下括。《诗经·君子于役》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宋·陆游《游山西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 李商隐《无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东汉·曹操《苦寒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五代·韦庄《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乐府诗集·木兰诗》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乐府诗集·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乐府诗集·木兰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散入竹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唐·崔颢《黄鹤楼》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禅院》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汉乐府·陌上桑》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汉乐府·陌上桑》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汉乐府·陌上桑》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陌上桑》
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淡淡风。宋·赵师秀《约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关于和谐的谚语:
和谐谚语
若要人敬己,必先己敬人.
不看你待我,只看你待人.
你对人无情,人对你薄意.

看自己莫用放大镜,看别人莫要隔门缝.
记着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忘掉自己给人的恩情.

助人要及时,帮人要诚心.
和气致祥,助人为乐.

不要把善良看作愚蠢,不要把谦虚看成懦弱.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言语骄傲的未必聪明,行为狂妄的未必英雄.
忠厚是友谊的桥梁,欺骗是友谊的敌人,疑心是友谊的毒药.

鸟美的是羽毛,人美的是学问.
学历是死的,学问是活的.
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九十仍嫌少.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愚者积累财富,智者积累知识.

年轻饱经风雨,老来不怕冰霜.
天鹅爱的是湖泊,英雄爱的是祖国.
第2个回答  2008-01-11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阳关三别

含泪与君别,
多少春秋音尘绝?
终日望君君不见,
唯见夕阳斜。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远归。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夕阳山外山

河梁值雨有怀严羽 上官良史

枫林满江色,
夕阳终古愁.

题绿波亭 陈渊

夕阳千古恨,
分付短长亭.

登通州狼山 夏竦

渡口人稀黯翠烟,
登临尝怯夕阳天。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湖上 徐元杰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东村 陆游

欲归还小立,
为爱夕阳红.
第3个回答  2008-01-11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在我理解,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这种“同而不和”的行为方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学术领域。其结果,便是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我们知道,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真,促进学术的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显而易见,后者已由人格的异化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 “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这,也便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在。

老子:和谐者,乃小国寡民、清静无为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此乃和谐者也。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和谐。”是啊,如此友爱、关怀的社会,确实是一种和谐。
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陶渊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乃和谐也;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此仍为和谐也
第4个回答  2008-01-11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在我理解,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这种“同而不和”的行为方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学术领域。其结果,便是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我们知道,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真,促进学术的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显而易见,后者已由人格的异化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 “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这,也便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