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呼君王一般都是用谥号,为什么在唐朝之后改为用庙号?

如题所述

其原因是随着谥号的繁琐使用,在唐朝以后的时期谥号并不再能够轻易地彰显出帝王生前所做出的功绩,这就导致了以后逐渐被庙号所取代,因为谥号往往是唯一的而庙号不单单是只有一个,反而是可以取出很多的庙号,这样的话就能更好地彰显帝王他生前所做出的一些丰功伟绩!而庙好的实际意义是指的是君主在庙中被供奉时所谓称呼的称号,它最初起源于商朝,但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君主都有庙号,因为在古代,一般情况下,皇帝在死后都会建立一个专属自己的家庙用来祭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当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这样的庙多了起来候就会选择将庙拆了,然后合并起来作为一个太庙,但试想一下,如果说在那个时候每个皇帝都会有一个庙的话这样所造成的数量是非常的多的!另外一点就是谥号作为一种对先人生前的一种评价,原本来说是一种好的文化,但是在后来发展中,谥号的长度可以说是越来越长,它所需要的字数也是越来越多,在表达上显得更繁杂一些,而与它不同的庙号,虽说在选择上面并没有参照一定的章法,但是它依旧可以表现出一些褒贬之意。太祖、高宗这表示的都是为自己的国家进行了开国立业的帝王。庙号就用很简单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字,再加上后面对君主地位的尊称,很简单的就表现出来了君主生前所达到的成就,或者说后世对这位君主的一种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3
原来是死了后追加谥号,后来唐朝皇帝信佛,从此改为庙号。因为当时很多皇帝都用得是谥号但是这样就彰显不出当时皇帝得厉害,所以说就改用庙号来称呼,这样就显得皇帝很牛逼。
第2个回答  2019-11-10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有的谥号太长了,明朝皇帝谥号十六字。清朝皇帝谥号达二十二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称庙号要简单方便得多。
第3个回答  2019-10-31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
有的谥号太长了,明朝皇帝谥号十六字。清朝皇帝谥号达二十二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
称庙号要简单方便得多。
第4个回答  2019-10-31
原来是死了后追加谥号,后来唐朝皇帝信佛,从此改为庙号。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