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蟀》刘湛秋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斗蟋蟀》刘湛秋是总分总的结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构是从整体到局部,又到整体又到局部。

    文章的篇章结构

    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5
《斗蟋蟀》的结构是总分总,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构是从整体到局部又到整体又到局部。

斗蟋蟀,汉族民间搏戏之一,是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每年秋末举行。斗蟋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第2个回答  2015-09-18
《斗蟋蟀》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构是从整体到局部又到整体又到局部
第3个回答  2015-09-11
《斗蟋蟀》刘湛秋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结构上不同之处在于:
《斗蟋蟀》是以斗蟋蟀这件事为叙事线索;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以地点转换为线索来结构全篇。
第4个回答  2015-03-04
百草园..是独自一人发掘其中的快乐 他人不知道就是自得其乐
斗蟋蟀 是大街小巷的人们一起斗蟋蟀 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还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