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可以提出的问题如下:分析文章结构、文章语意理解、文章写作特点。

1、结构分析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从事革命十余年,从没有奢侈过。这一部分是开篇的议论,提出全文的主旨:清贫是共产党员的美德。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被俘时被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的过程。这部分记叙得很具体。先写两个士兵认为“我”是共产党的大官,能搜出钱财。

再写两个士兵仔细搜身后,继而用武器威胁仍找不到钱财。最后写两个士兵拿走一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这个事例证明共产党员确实恪守清贫。这是从随身所带物品角度写,是印证主旨的事例之一。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家中也只有几套旧汗褂裤和几双缝底的线袜。这是从家中财产角度写,是印证主旨的事例之二。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清贫、洁白、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原因。这是本文的总结。

2、语意理解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这在有些人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这两句话居于第1段中,阐明一个观点,清贫是共产党员的美德。这是开篇点明主旨。第1句是自我表白,革命多年一向清贫。第2句是并列复句,从正反两方面谈不同人对清贫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是奇迹或夸张;共产党员认为这是美德。

“我说出那几件‘传家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这句话进一步讲共产党员是清贫的。前文写身上没带钱财,这里又讲家中没有值钱物品,共产党员家里家外都是清白如洗。“传家宝”,指前文说的几套旧汗褂裤,几双缝底线袜。

这两种物品都是日常穿用物品,而且褂裤已陈旧,线袜还缝补过。就是这些,已经是方志敏的“传家宝”了,可见,共产党员真“清贫”到了什么程度。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共产党员追求清贫的品格的宣言。这句话指出清贫这一品格的意义在于它是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关键。恪守清贫、洁白、朴素,才能不沾染贫污腐化,才能获得人民的敬爱与支持。

“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这样,事业才能成功。“清贫”,是不追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一心为公;“朴素”,是生活节俭。3个词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揭示共产党员美德的内涵。

3、写作特点

(1)叙议结合的写法。

这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记叙文,文章将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一开头是一小段议论,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接着举国民党士兵搜身而一无所获、家中的财产少得不能再少两个事例,说明这个观点。

最后,以议论作结,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这样围绕“清贫”阐述,有理有据,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本文观点。

(2)强烈的对比。

全文从头到尾,都在对比。一开篇便对比,如,革命久远,身居高官,却不奢侈;经手巨款,却不贪占;对清贫,有人不信,有人坚持。

例举中更是巧用对比,如,两士兵认为方志敏应该有钱,但却搜不出钱。再如,用国民党高官的品质与共产党高官的品质相对比。写家中有“传家宝”,却仅是旧褂裤与线袜;自己认为是“宝”,富人却“齿冷”三天。巧用对比突出了共产党的美德。

《清贫》创作背景

1934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组成。1935年1月当先遣队通过怀玉山封锁线时,被敌人包围了。由于叛徒的告密,方志敏不幸被捕。

匪兵们认为,像方志敏这样的“大官”肯定带着很多钱,于是就将方志敏浑身上下搜查了一遍,又从头到脚,从衣领到袜底仔细搜查了一遍,但除了一支笔、一只怀表、一颗私章之外,连一枚铜板也没有找到。

在狱中,方志敏通过这件事于1935年5月26日写下了《清贫》一文,后秘密托人辗转送到上海,通过宋庆龄、鲁迅等转交党中央。

以上内容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