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说的道和德是不是道指的就是德呢?还是有其他的解释。道和德有一个怎样的关系?

如题所述

道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法则,二是人事法则。所谓德就是根据这些法则不断调整自我,使自己和这些法则融为一体。依道而为德!!!
老子有言曰“言有宗,事有君”。认为,任何言论都有其宗旨,任何事物都有其主宰的关键。言论的最终意义在于对世界和人生的追求。老子所说的,就是无为。用无为的方法论,去解决人生的有为。所谓无为,就是按照道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也就是按照规律办事情。
老子所谓无为,这也就只是一个理念,就是所谓思想的根。人要解决现实当中具体的事情,光靠根是没有用。所以,你还要结合你所处的环境,用这个里面去分析事物,了解事物的特殊性。知道了特殊的道,采取特殊的无为,才会有结果,才会通过无为,达到有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2
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德是依照规律去做。
第2个回答  2011-10-13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高明的有道之士,掌握了“德”的奥妙,他的言行无不符合“德”的原则,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德”,这才是真正有“德”的人。不高明的修道之士,并不谙知“德”的奥妙,他的言行总想符合“德”之原则,总以为自己有“德”,其实他并没有“德”。
高明的有道之士,并不是故意想有为,但却没有什么不为,因为他符合“德”的原则;不高明的修道之士,尽力想表现有为,却什么也不能为,因为他不符合“德”的原则。
最有“仁”的人,他实实在在去行仁事,但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行“仁”;最有“义”的人,他有所作为,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人的行为;
最有“礼”的人,按一定标准行事,但是倘若别人不理解或不知道他的行为,他就会伸出手臂大嚷大叫,强迫别人跟随他去行动。
所以,我们从这道理可以知道,失去了“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有“义”,失去“义”后才是“礼”。
“礼”这个东西,是其它都失去后才有的,它实在是道德之末了。它标志着忠信的不足,是道、德、仁、义变得淡薄时才会出现的,当然就是祸乱的开始了。有预见的有“智”之士指出:道德的末日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忠信守道的人立世,为人当厚道而不要薄情,处理要实在而不虚伪。
所以要去掉不合“道”的前者,而取合于“道”的后者。

大意:
本章阐述的是世俗的道德仁义的表现和它们出现的原因。老子特别厌恶礼和先知(前识者),因为它们意味着祸乱和愚昧,主张舍弃这些虚华,归于朴实。
第3个回答  2011-10-13
同上!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