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内阁的区别

简单明了点 O(∩_∩)O谢谢

总体来说,宰相是个制度,丞相是个实质的官名。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

明太祖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捕杀了丞相胡惟庸。随后,他又取消中书省,废除了丞相一职。并且在《祖川》中规定: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秦朝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隋、唐、宋各朝因袭此制,其间虽然不乏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的小人。现在我朝罢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彼此相互制约和抗衡,而诸事皆由朝廷总揽。后代子孙做皇帝,都不许再行设立丞相。臣下胆敢奏请设立的,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废除丞相,不仅是有明一代的大事,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的矛盾斗争,至此已告一个段落.

在丞相制度废除之前,六部从属于中书省,此后则直接听命于皇帝,并向皇帝负责。明太祖将此前丞相的职权作了重新的划分:定制、决策诸大权,收归他本人亲自掌管;实际政务则通过提高六部尚书的职权,交由六部分担。明太祖将中枢机构概括为:六卿分职,朝廷(皇帝)总揽。然而,这种划分也随即产生了一个新的矛盾>废除丞相虽然使得朱元璋一人大权独揽,满足了他个人强烈的权力欲,但此后六部处理的政务,事无巨细,最后全都汇总到他的手里。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废相之后,以供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为例,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份,合计3291桩事。换言之,朱元璋每天平均要看200个报告,处理多件事情。如此繁多的政务,使得朱元璋即便是精力过人,事必躬亲,也仍然会因应接不暇而心力交瘁。尤其是定制、拟旨、批示等都要笔之于书,写成文件,此类的文书工作,更非一人所能操持应付。故而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朕尝思之,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君主专制统治的职能,又挑选了一批翰林入值文渊阁参掌机务。因文渊阁在午门之内的内廷,遂有内阁之称。当时,朱棣也是自操威权,而让儒臣侍奉左右出谋划策,以备顾问然而,朱棣虽然信用阁臣,但因后者的品秩不高,故而在处理朝政时仍然多有掣肘。有鉴于此,随后的仁、宣时期,就不断提升阁臣的官价,从而使得内阁权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只有五品衔的内阁学士,此时都跻身于公侯尚书之列,内阁势力也因此超过了六部的权力。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5
丞相是一个官职,内阁是一个机构,用来分散相权的。话说内阁成立的时候丞相已经被废了的说。
第2个回答  2010-10-05
内阁一般有还多人组成,是直接对皇帝负责,实际权利比丞相来的大,丞相名义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皇帝成立内阁则相权被分,负责外廷事宜,主持朝局。明清以前一般来说较少有皇帝成立内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