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中国古代的至宝传国玉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很多非常具有价值的文物,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中有一个可谓是至宝,那就是传国玉玺。毕竟传国玉玺是皇帝行使皇权的工具和代表,处于古达封建社会的顶端,又带有非常浓重的政治色彩。在汉末三国时期,一些军阀或者当权者对传国玉玺也非常重视,毕竟这个东西代表着接替上一个政权的法理性和皇权天授的正统性。而汉末的乱世当中,汉室自顾不暇,几乎完全崩溃,传国玉玺有一个"旅游"的过程。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传国玉玺的来历

首先聊一聊传国玉玺。传国玉玺的来源是存在争议的。第一种是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到蓝田采玉,玉工孙寿雕刻,李斯撰字。也就是其历史始于秦朝;还有一种说法,传国玉玺的原材料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李斯磨和璧作之",是荆楚玉。相比之下和氏璧的历史更加悠久。按《韩非子·和氏》中的记载,和氏璧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楚人和氏三献玉璞。在战国时期有又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它的历史和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

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本来用和氏璧做玉玺,然而巡视洞庭湖的时候遭遇大风巨浪,将玉玺投入湖中;之后再采蓝田玉做玺,这是结合了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在小编看来也是一种比较极端的,为了包容以上两种说法而产生了推论。不管怎么说,历代学者对传国玉玺的来源莫衷一是,这是传国玉玺年代久远且历经劫火所导致的,也为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结合一些史料记载,传国玉玺色泽洁白,"方围四寸",这个方围不是每一边都是四寸,而是总共加起来四寸,一边只有一寸,相对于各种影视作品当中的皇帝玉玺,是非常小的,难怪总会丢失。传国玉玺上面的纽的形状是"交五龙",玉玺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一说"昊天之命皇帝寿昌"。整体缺失一角,这还是发生在两汉之间,王莽篡汉索求玉玺,孝元皇后将玉玺投在地上,因此摔坏了。这些就是传国玉玺的一个大概的形象。

根据《三家注史记》中的记载,在秦朝之前,百姓是可以用金、玉材质作印,以龙、虎形状雕刻印钮,全凭个人的审美意趣。然而在秦朝之后,只有皇帝可以用玉做印,也就是玉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的同时加强了皇帝的个人权威,而传国玉玺作为天子之印流传到两汉,似乎成为政权交替的"接力棒"。这也导致汉末三国时期的人非常热衷于争抢、收藏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周折

传国玉玺在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波折的过程,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战乱太过激烈,汉室流离失所,几乎无法维持运转。首先是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当时袁绍、袁术、韩馥、王匡、孔伷、焦和、张邈、张超、曹操、鲍信、孙坚、刘岱、桥瑁、张燕、刘备等人组成联军,大概分为三个方面讨伐董卓,河内、酸枣方面的义军经常吃败仗,袁术与孙坚这一路却取得突破,逼近洛阳。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基本上算是放弃洛阳,撤退到关中地区。而孙坚作为前锋进入洛阳。

《江表传》中记载,早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火并,张让等人劫持少帝刘辩逃出洛阳的时候,传国玉玺就被丢到井中,按《江表传》的说法叫做甄官井。孙坚进入洛阳收拾被董卓破坏的皇陵的时候,发现井中有五色气,每天早上就会出现。孙坚令军士汲取,就得到了这个传国玉玺。这些史料当然带有一些神异色彩,但是孙坚得到传国玉玺这件事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孙坚和袁术同为军阀,但是从史料记载来看,孙坚要归属于袁术,是袁术的部下。甚至孙策也有一段时间是袁术部曲,直到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袁术僭号才正式脱离。袁术知道孙坚手中有传国玉玺,他本身是有称帝野心的,于是拘禁孙坚的妻子吴夫人,强迫孙坚交出传国玉玺。袁术得到象征皇权和正统性的玉玺;在当时又有"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袁术的"术"、表字"公路"和"涂"都有路的意思);另外按照"五德始终说",袁术的舜的后裔,舜的德性是土德,正好接替东汉的火德。这些东西都齐活儿,袁术高高兴兴僭号天子,结果两年之后就穷饿而死。

袁术手底下有一个人叫做徐璆的人,徐璆本身不愿意辅佐袁术,是被袁术劫持起来的,袁术很喜欢干这种事。袁术死后,徐璆得到了这个传国玉玺,然后投奔汉朝,这个时候汉朝已经被曹操安置在许县,是曹操这个军阀在维持它的运作,但毕竟还是汉朝不是?徐璆于是归玉玺于汉朝;曹魏代汉时,曹丕向曹皇后索求玉玺,曹皇后学王政君把玉玺丢到地下;等到西晋代魏的时候,玉玺又落到晋武帝司马炎的手中。这就是传国玉玺在汉末三国时期的流传过程了。

从上述的资料来看,传国玉玺从少帝刘辩到孙坚、袁术、徐璆、汉献帝刘协、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链条。然而毕竟死出久远,《三国志》中记载不详,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裴松之认为孙坚在各路军阀中最为忠烈,不应阴怀二志私藏玉玺,这是从人性的角度进行猜测。

《江表传》又根据"太康之初孙皓送金玺六枚,无有玉"来判断玉玺并没有到过孙坚手中,"明其伪也",裴松之也认同这个说法。但是《后汉书》中记载袁术通过胁迫的手段从孙坚手中抢走玉玺,玉玺自然不会在孙皓手中。或许是虞溥、裴松之等人没有看到或者采用类似史料。后来传国玉玺继续流传,一般认为被焚毁于后唐末帝李从珂手中,没有实物,才导致对传国玉玺的情况争议不休。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30
在当时本来被董卓拿到手,然后又被孙策抢夺过去,但是孙策最终因此丧命,最后回到了曹操手中。

在汉末三国时期,中国古代的至宝传国玉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徐璆于是归玉玺于汉朝;曹魏代汉时,曹丕向曹皇后索求玉玺,曹皇后学王政君把玉玺丢到地下;等到西晋代魏的时候,玉玺又落到晋武帝司马炎的手中。这就是传国玉玺在汉末三国时期的流传过程了。从上述的资料来看,传国玉玺从少帝刘辩到孙坚、袁术、徐璆、汉献帝刘协、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有一个比较...

三国传国玉玺魂归何处?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玺南下扬州,在江都被缢弑,玺属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败,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

传国玉玺目前最有可能在哪个地方,以何种状态保存着?
玉玺历经数代帝王,其重要性与象征意义逐渐凸显。秦朝灭亡后,玉玺落入刘邦之手,随汉朝代代相传。尽管其间经历了王莽代汉、刘秀复辟等事件,传国玉玺在各朝代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玺的流传路径复杂多变。三国时期,玉玺辗转孙坚、孙策、袁术、汉献帝等手中,最终被曹操获得,成为魏朝的镇...

秦始皇的玉玺被历朝传递千年,此无价之宝有着怎样的故事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当了46天皇帝的秦王子婴降汉交出了传国玺,刘邦称帝后将传国玺代代相传了200多年,世人称“汉传国玺”。 西汉末,王莽篡权,汉末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在汉长乐宫太后处保管,王莽派其弟王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王舜,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太后将传国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

传国玉玺发展史——皇帝的“身份证”究竟去哪儿了?
三国归晋后,传国玉玺又落入司马氏之手,经过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混战,等到隋朝一统天下,传国玉玺又落于隋室。隋也短命,二世而亡后传国玉玺又随萧皇后一同进入到漠北突厥。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有一个片段是:隋末各地诸侯都在混战,玉玺落到瓦岗李密手中,正在李密得意洋洋之时,杀出个李元霸。...

秦始皇传国玉玺为何在唐末失踪,宋、元、明、清出现的“传国玺”是真的...
皇帝的印章,是皇权和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称为“宝玺’,在历代皇帝的宝玺中,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统一中国后皇权、国家的象征,是我国印章的至尊、是永保国昌的精神支柱,代代相传,可谓“得玺印者得天下。由于被历代皇权所重视,“传国玉玺’也被罩上了神秘色彩,流散故事也流传两千余年。 秦始皇统...

有着千年历史的传国玉玺,究竟到了哪个地方?
3. 玉玺的传奇并未止于此。王莽篡汉时,太皇太后王政君将玉玺掷于床下,玉玺损裂,王莽得玉玺后还特意以金补之。东汉末年,玉玺再次失踪,孙坚偶然发现后不幸身亡。玉玺历经袁术、曹操等人之手,直至曹操之子曹丕建立魏国,玉玺成为三国共同承认的传国重器。4. 隋唐时期,玉玺传入唐朝,李世民在突厥寻回...

传国玉玺写的什么字
应劭和孙坚都是汉末人物,孙坚是有明确记载,亲手拿过传国玺的人,随后他把玉玺交给了妻子吴夫人,其儿子孙策、孙权也应该是见过的。再者,《吴书》是孙吴帝国的官修史书,记载自己家皇帝家里的这段经历,自然是有准数的,不会胡编乱造。应劭是在东汉帝国朝廷中做过官的,他在乱世中担任泰山郡太守,...

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是什么关系
“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精研细磨而成的。最初的玉玺是是用和氏璧做的,在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

以前的和氏璧去哪里了?
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