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及其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1.古代所有的权力来源是军队,枪杆子出政权,而皇帝则是最高军事统帅,所以皇权是各种权力的最终来源,但皇帝一个人管不了一个国家,管个县还凑合,所以他得让手下人帮忙。
2.手下人在帮忙的时候就有了一部分皇权认可的权力,但这个权力怎么用却不受约束,丞相作为一个官僚集团的首领,由于皇权的行使有赖于这群官僚,所以初期相权有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基础。
3.汉初相权的基础有赖于经济教育水平的不发达,使官僚多出身于先秦时代的贵族阶层,还留有先秦封建遗风,丞相可行使废立之事,但随着经济教育的发展,隋唐中国有了可以通过考试来任命官员的基础,这使得官僚这个整体的来源多样化,无法形成汉初时那样具有某个阶层的鲜明代表性,而产生了内斗,使得相权基础削弱并最终依附于皇权,于明洪武朱元璋时彻底废除丞相时,相权退出历史舞台,只相当于一个高级秘书,再无汉初丞相之威仪。
总的来说,丞相是由皇帝任命的,相权由皇权衍生,这决定了相权要对抗皇权时的先天软弱性和非法性,而相权能与皇权相对抗的唯一机会就是当皇权执有者不行使或无法行使其认证权而由丞相代为执行的时候,这一认证权就是官职任命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9
这个问题从秦朝设置丞相以来,长期在中央存在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权力是一定的,皇帝能力突出,权力掌控的就多,必然丞相就掌握的少,反之,皇帝昏庸,权力掌握的少,那丞相的权力就很多。
1、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了正规的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既是国务总官,又是皇帝家务总管。同时设立御使大夫为副丞相。汉承秦制,仍设立丞相。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设立丞相的同时又宠任外戚与近臣,组成与丞相相对应的“内朝官”,丞相权力受到一定削弱。宰相,或称丞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官职。作为封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首长,成为皇权的伴生物,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着密切关系。
2、隋唐到宋,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政务,三省同为宰相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间,宰相由多人担任,不仅三省正副长官为相,只要被皇帝授于“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者都是宰相。有时宰相达10多人。三省制的建立,使相权分割,减弱了对皇权的威胁。
3、元朝时期,设置一省制,丞相的权力大增,有时候甚至能左右皇位的继承
4、明初仍设宰相,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朱元璋利用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废丞相,析丞相政务归六部,六部直属皇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宰相的时代。此后,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先后创立了内阁和军机处,内阁和军机处首长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成为宰相,只不过其职权与前相比有了削弱。
总体上看,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消弱,最后被取消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