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发生什么变化?皇权达到顶峰的是哪个朝代?请说出史实说

如题所述

秦汉以前,宰相的权力非常大,朝政基本上是由宰相一人统管,任命宰相有一套非常繁琐的礼仪程序,诸侯王和宰相要互拜,古称拜相,以示尊重,地位是非常高的。汉武帝提高皇权,提高尚书地位。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分曹办公,群臣奏章都经尚书。但西汉霍光都还能废立皇帝,王莽都能直接篡位。东汉时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改立三公,分割宰相权力,进一步加重尚书权力。因为东汉皇帝往往早亡,幼子继位,为便于朝廷行政,三公之一开始录尚书事,录就是总管的意思。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在三公上,变成正式制度,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权,而且权力更大了。
曹魏开始,一直在摸索分割权力,巩固皇权,但效果都不明显。一直到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将宰相权力进一步分割:中书省掌管全国政务;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尚书省主要负责具体诏令的实施。
到了宋朝,宋沿袭唐制,但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官职一次由宋朝开始出现,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官”只有空名,拿俸禄而已。有“职事”才能管事。参知政事分日知印,轮流掌握相权,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明朝初年曾设立宰相,后为巩固皇权废除了,三省也废除了,设立内阁,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只成立内阁为辅助皇帝执政,提供咨询。后来由于政务太过繁忙,内阁逐渐发挥作用,成为事实上的最高中枢机构,内阁首辅也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但明朝赋予六科给事中风闻奏事的权力,对内阁进行监督,以小制大,使首辅不敢妄动。而且内阁没有最终决定权,只能由内阁大臣票拟意见,送往皇帝批示,没有皇帝的朱批,任何政令都无法推行。

清朝延续明朝,但内阁权力被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分割,只能进行一般的票拟。雍正时期成立军机处,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处起草谕旨,皇帝阅定后,可以公开宣示的交内阁颁发,称作明发;机密的或个别谕行的由军机处封寄,称作廷寄。不仅内阁无权过问,连议政王大臣也形同虚设,南书房也只管供奉诗文书画了。“军机大臣,惟用亲信”,一切秉承皇帝的意志行事,钦承宸断,表明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如果说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多少还保留一点宰相权势的话,那么清朝的内阁和军机处,则彻底消除了历史上宰相制度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8
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剧,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弱化,到明代取消了丞相一职,皇权开始达到顶峰。
第2个回答  2020-03-18
相权最初是高于王权的,典型就是周公摄政,后来相权与皇权此起彼伏,主要的节点就是汉武帝让宦官插手政事,削弱相权,唐宋总体相权也是削弱,明朝不设相,直到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皇权就达到顶峰。
第3个回答  2020-03-18
到了清朝更是将皇权达到了鼎峰,出现了皇权专制。由此可见当权力集中于一人身上,便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清王朝的最终灭亡。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