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和祝枝山什么关系?徐有贞为什么陷害于谦?

如题所述

祝枝山(祝允明)是徐有贞的外孙,徐有贞陷害于谦是因为他当初提议南迁被于谦反对,后来以为是于谦阻止他升官,怀恨在心。

土木堡之变,徐珵托言星象有变,建议迁都南京,以避刀兵,遭到太监金英的训斥。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道:“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礼部尚书胡濙、户部尚书陈循等重臣均附和于谦。徐珵大为沮丧,不敢再言。

徐珵素来追求功名,但却因南迁之议遭到内廷的讪笑,以致长久不得升迁,只得转而奉承阁臣陈循,希望得到其举荐。

当时,朝廷用人多取决于于谦。徐珵便通过于谦门生,向于谦求取国子祭酒之职。于谦向明景帝举荐徐珵。但景帝却不同意,并道:“就是那个提议南迁的徐珵吗?此人生性狡诈,担任国子祭酒会败坏监生心术。”徐珵不知缘由,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对他深怀怨恨。后来,徐珵听从陈循的建议,改名为徐有贞。

扩展资料

后来代宗因为无子,所以太子的位置一直空着,大臣们都在为帝国的继承人选忧心不已。偏偏当时英宗已经回来了,而且还有一大堆儿子,不存在后继无人的情况,徐有贞看到了机会,就趁代宗病重的时候,煽动英宗把皇帝的位置抢回来。

于是夺门事变就这样发生了,此事过后,代宗被废,英宗上位。所以徐有贞有拥立的功劳,所以英宗十分信任他,还给他封了一大堆的官,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就这样,在代宗时期郁郁不得志的徐有贞,一跃而成为皇上身边的红人。

他得势后,就污蔑于谦谋反,大家知道,这件事情纯属子虚乌有,于是很多人都给于谦求情。英宗看到这么多求情的人,也犹豫了,他担心杀了这个人也许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弹,让天下人寒心。徐有贞看到皇帝犹豫了,立马说了一句话,那就是咱们要是不杀于谦,师出无名啊。这句话一出,英宗再无犹豫。

就这样,徐有贞终于报了仇,把于谦给害死了。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此后数年内,他并不顺利,接连被贬,甚至被贬成了平民,的下半辈子过得并不如意,虽然他曾经是个进士,却只能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庶民,在家里度过他的下半生。

而且因为他馋杀于谦,时人都看不起他,没有人愿意跟他交往,他的晚年生活十分凄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有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16
徐有贞是祝枝山的外公。祝枝山十三岁的时候,徐有贞才去世。

《明史演义》载:徐有贞尝求官祭酒,浼谦先容,谦亦尝登入荐牍,卒不得用。有贞疑谦未肯尽力,亦生怨隙。及英宗复辟,两人得为功首,正好借此报复,遂诬称于谦、王文,欲迎立襄王瞻墡,瞻墡系仁宗第五子。应即下狱惩罪。

徐有贞原名是徐埕,在英宗被瓦剌掳去之后在朝堂上主张南迁的人。他的建议遭到于谦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据说此人善星相术,土 木之变前曾看到“荧惑入南斗”而预言“祸不远矣”。徐有贞是个急于进取的人 ,北京保卫战之后因为首创“南迁”的主张而被群臣所讪笑,久久得不到重用。 当时人事上的安排景泰帝对于谦很信任,徐有贞便托人求告于谦。没料到当于谦 向景泰帝推荐他时,景泰帝就说这不就是那个主张南迁的徐埕,当下就否决了于 谦的提议。徐以为是于谦有意在景泰帝面前诋毁他,非常恼恨。后来听从了别人 的劝说,改了名叫徐有贞。事有凑巧,在景泰三年,黄河水患,徐被派去治水, 颇有成效(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徐有贞治水有方,惜其急于进取, 弃其所善之才),被景泰帝嘉奖进为左副都御史。
到了景泰七年年末,石亨密谋迎复上皇,便有人推荐徐有贞“善奇策”,于 是招之共议。徐有贞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他大发政治财的好机会,于是联络曹吉祥 作内应。到景泰八年元月十六日晚(就是于谦等拟好立朱见深为太子的上疏欲呈 景泰帝的当晚),众人会于徐宅,徐有贞拿出他拿手的那套占星术证明“时至矣 ,勿失”。当时边关有警(可能也是徐所计划,欲效宋太祖伪出兵北汉之事), 徐有贞和石亨借口预警而勒兵入大内,捣毁了南苑的围墙,英宗尚在惊愕,徐等 伏地请英宗复位。当下英宗被拥入朝堂,至东华门时被守门的士兵挡了一挡,英 宗说了句:“朕太上皇帝也。”到了殿堂,因为景泰帝曾说过今日要视朝,所以 早有百官待于阙下,听到殿中呼噪声伴随着钟鼓声,抬头一看,惊愕万分,龙椅 上的皇帝已经换了人。但听的徐有贞在旁高声道:“太上皇帝复位矣。”一出夺 门的好戏变完成了。

夺门后,于谦和大学士王文即被下狱,罪名是意欲谋立襄王世子。当时英宗还犹豫道:“于谦实有功。”但徐有贞马上说了句很经典的话:“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这样,徐有贞既报了私仇又使英宗“名正言顺”。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祝枝山是徐有贞的外孙。

  于谦得罪的小人,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文官中的主张避敌南逃的人,以徐有贞为代表。于谦就曾经当面斥责过他。二是武官中贪图名利的跋扈军人,如石亨。于谦有恩于他,但他拍马不成,恼羞成怒,恩将仇报。三是太监中的王振死党,如曹吉祥。这些人做正经事完全不行,但是串联起来玩弄阴谋诡计,能量却也不小。夺门之变就是这些小人所策划的为求富贵的一次豪赌,居然侥幸成功。他们夺到了大权,害死了于谦,但是转眼之间,也都自取灭亡。
  于谦的冤案,是徐有贞等一批小人利用明英宗朱祁镇所制造的。杀于谦,并非英宗的本意,是徐有贞逼他这么干的。夺门之变成功以后,明廷的许多决定都让一批小人得利,英宗是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例如:徐有贞任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并且典机要。石亨封忠国公,其党张�为太平侯。曹吉祥为司礼太监,总督大营,其养子曹钦任都督同知。各级军官升官晋级的多达3000余人,小人的党羽一律得到实惠。这次大规模的封赏,完全是小人得势以后的分赃行为,与明廷的“赏功”全无关系。一群小人的总头目王振虽然已死,也得了好处。英宗恢复了他的官爵,用檀香木刻成他的形体,招魂安葬,赐额旌忠。
  小人集团既无道义可言,亦无友谊可说。为了牟利,他们可以勾结在一起,打得火热;利尽则交疏,为了争利,不惜反目为仇。就在“夺门之变”的半年之后,徐、石、曹三人之间发生内哄。石、曹联手诬陷徐有贞,徐有贞被夺了权,流放云南边境,后来客死异乡。

  徐有贞既除,石、曹二人又明争暗斗。石亨专权跋扈,不仅同僚畏惧,连英宗对他也深为不满。有一次,大学士李贤与英宗谈起了“夺门之变”,揭穿了徐有贞、石亨的险恶用心。李贤评论说:“迎驾”则可,“夺门”则不可。景帝病重了,群臣迎接英宗复出主持国事,这是正当的。景帝驾崩,英宗复位,这也是正当的,名正言顺,并无半点风险。徐、石策划的“夺门”,实际上是夺位,却冒了很大的风险。万一夺门失败,岂不成了叛逆。徐、石等人为了谋求富贵,竟不惜以英宗为赌注,其心可诛。英宗虽然愚笨,但经过李贤点破,恍然大悟,从此疏远石亨,并且有意要拿他的短处。1459年,石亨从子石彪犯法,判罪抄家,牵连到石亨,又有人告发石亨意图谋反,英宗立即决定把石亨下狱,严加追查。这一来,弹劾石亨的奏章,检举石亨的材料,有如雪片飞来。1460年春,石亨瘐死狱中,石彪等人皆以谋反伏诛。追查结果,牵连甚广,凡是“夺门之变”后被徐有贞、石亨保荐的文武官员,一律作为冒功,加以贬黜,总数达三四千人之多。昔日的“功臣”转眼之间即成叛逆。由于被贬黜的人太多,衙署为之一空,日常工作无人处理,陷于瘫痪。英宗的治国,如同儿戏。
  石亨既倒,曹吉祥兔死狐悲,颇不自安。其养子曹钦,毫无知识,却很有野心,常自比曹操(因为曹操是太监曹腾的养子,他自己是太监曹吉祥的养子),早有夺位的梦想。曹吉祥曾受命以司礼太监总督营兵,他在外出监军之时,随时挑选勇士带回京师,作为自己的死党。父子二人的私人武装在千人以上。石家覆灭之后,曹氏父子不甘心坐等败亡,就想冒险一逞。1461年夏,居然发生了曹钦准备带兵攻打皇宫的戏剧性谋反事件。这一天,曹氏父子已经约好,当晚由曹钦集合死党500人在家饮宴,次日清晨进攻皇宫,曹吉祥以禁军作为内应,攻入皇宫,废掉英宗。恰好这天怀宁伯孙镗奉命带京军出征西北,在朝房待漏。有人前来告密,说出了曹钦的计划。孙镗当机立断,一面派人密奏英宗,一面集合自己的部下准备迎击。英宗得到密奏,立刻诱捕了曹吉祥,并将宫门关闭。曹钦兵到,无法进宫,孙镗部下京军对他迎头痛击,曹钦兵败自杀。事后英宗把曹氏家族、姻亲、同党,一律族诛。到这时为止,发动“夺门之变”、陷害于谦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三家家族及其党羽已经被杀得一干二净。上距“夺门之变”还不到5年。这一批小人先是为了图谋富贵,不惜祸国殃民,最后是自取灭亡。到了1465年明廷给于谦正式平反之时,这些小人早已身败名裂,死于非命。
  明英宗朱祁镇其人真可以说是天生的“祸水”,他没有一点用君子、办正事的本领,却最敢用小人,闯大祸。从他登位开始,就是王振专权——土木堡之变,闹得明王朝几乎垮台。他被俘了,景帝才得以重用于谦,力挽狂澜。他一回来,又造成夺门之变——曹石之变。曹石之变的余波结束不久,他就死了。他这一生真是极其糟糕的一生。从他本人来说,他的日子也不好过,当过俘虏,被放回后又过着近似软禁的日子,受过许多惊恐,经过许多折腾,所以只活了38岁,可以说是个短命皇帝。但是由于他大胆放手重用小人,所以不断地闯大祸,使得明王朝由盛转衰,从此走了下坡路。对于国家民族,他是个千古罪人(一再闯下滔天大祸),又可以说是个十足的糊涂虫(糊涂到近于白痴的程度)。
  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专制、残暴,既不重视知识,又不重视人才的朝代。皇帝大都是昏庸之辈。太监当权,小人得逞,代代有之。于谦生在这样的时代,又有心要为国家民族做出一番事业。他明知自己日后的下场是不会好的,所以赋诗明志,写下了一首《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