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康有为,清末谁最早要求设立议院的?

清朝谁要求设议院?

在清朝历史上,最早提出设置议院的人,名字叫张树声,官至两江总督。这个人在历史上,甚至是清朝历史上,名声都不是很大。他生活的年代,有太多比他更强的人物正在活跃于天下,而张树声的光芒,显然无法与那些大神们相提并论。张树声之所以可以青史留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遗折》也就是,张树声在弥留之际,向朝廷递上的一份奏折。而这份奏折,第一次出现了设置议会的建议。

历史评价张树声,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官僚,和张之洞,曾国藩一样,他支持洋务运动,支持改革,希望通过改革,让清王朝再次焕发生机。他的人生轨迹,也是从南征北战中走出来了,对内他努力组织团练,剿灭天平天国的残余势力捻军,对外,他力主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对于政治理念,他始终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主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先进制度,从来实现稳妥的改良运动。

从张树声的表现来看,他的眼光、智慧以及对国家的忠诚,绝不亚于中兴四大名臣,也足够值得人们敬佩。而在宦海沉浮,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他也深刻的认识到清王朝的弊病,到底在哪里。对于这么一个已经病入膏肓的庞大帝国,张树声依然像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那些人一样,想当一个裱糊匠,让清王朝能够减缓衰亡的速度。

临终之时,张树声的遗折可以看出,他依然对清王朝存在希望,对于皇帝抱有幻想。虽然他清楚的认识到,清王朝如今面临的问题,是多么危险,可他依然希望,用一些新鲜的法子,为清王朝续命。而他的法子,就是成立议会。

这是从日本和英国学会的,这些国家,通过君主立宪制,既保留了君主的地位,又自上而下进行了改革,这种平稳着陆,会让国家免于大分裂,大动荡。而像法国这样的情况,想必张树声并不愿意看到。因为,清王朝这个病入膏肓的病人,经不起大折腾,只能温和的改变。

张树声的《遗折》,分析了当时清王朝的危险境遇,最终,用自己的方式,为清王朝开了一副药,这副药只有三个字,开议会。张树声的见解,或许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十几年后,康有为也开始了这样的尝试。但康有为的水平能力,远不如张树声,更别说曾国藩张之洞这些人了。于是,这种君主立宪制,在清王朝的第一次尝试,彻底失败。这次的失败,也意味着,张树声临终时,开出的药方,并不对症。

从历史发展看,张树声的观点,并没有成功。但张树声依然值得人们尊敬,因为,他真心想为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复兴而做出自己的尝试的人,是值得人们由衷敬佩的。张树声的议会梦没有实现,但至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放弃,没有认命,依然再为这个国家的复兴而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9

1875年,文祥第一次上书,向皇帝提起议院问题,但是没被采纳

这是清朝高层中第一次有人较早论及议院,这在当时统治者眼中,那可是大罪啊,毕竟这是在动摇国本,使统治者的地位受到影响,不过这也是为以后开设议院奠定了前期的基础,这是文祥在死后的前一年提起的。他充分肯定了议院的重要性。

如果说文祥肯定了议院,那么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则是直接在遗折中提出仿效西方议院的要求,提倡加大改革力度,实行“君民一体,上下一心”,那么他为什么是在死后才敢提出来呢?

在当时的封建思想下,提出这种政治体制,是会给自己和家人,乃至族人带来杀身之祸的。而张树声则是提出效仿议院的这个要求。

之后晚清官员崔国因,则是第一位直接提出建立议院,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官员,这在当时可见,他是多么的大胆直接,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目光长远,见解比较独到的人。

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开始提出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不过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总之,他们提出开设议会,实行议会制,就是希望我国能够变强,而不受列强的侵略,充分表达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第2个回答  2019-11-19

首先声明一点:清朝这一时期的议院,非欧美国家之议院。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议院只能说是西方议院的影子罢了,从本质上来说,根本上升不到欧美国家议院的高度。

原因有二:①晚清的议院只是当时众多政治人士对于维新改革的一种美好设想罢了,虽已建立,但也只不过是“酒瓶子装新酒”罢了;

②晚清的议院,即责任内阁(资政院),究其本质来看,这个新事物只是皇族内阁的装饰,并非立足于民族危亡,清廷满人根本没有君主立宪的决心所在,故晚清议院,只不过是政治附庸的空壳而已。

至于清末议院,从提出到成立,它还是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第一人:文祥首开“借鉴欧美议院之先河”

瓜尔佳·文祥于晚清近代事业可谓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于晚清的改革之路,文祥更是“数几十年,投身改革”。公元1875年,即光绪元年,时任武英殿大学士的文祥因身体多病,曾多次上疏请求辞退官场,归家休养。

奈何朝廷并没有应准文祥的请求,反倒将其升迁为军机大臣以及总理衙门大臣。次年,文祥再次病重,此时此刻,他已到了极度病危的最后时期。

但忧国忧民的他仍然用生命的最后一刻提出了:“驱外之大本,所系在人心”的思想,并以“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但义可采取”的疏言进行直谏。由此可见,文祥个人是极其倾向于西方议会制度的,如此旁敲侧击,实言明其政治倾向——开设议院。

西方议会

第二人:张树声再开“肯定议院之决心”

如果说文祥只是停留在了“中国式议院”的理论阶段,那么张树声也只不过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了一小步,在其有生之年,仍未使得议院行于中国。官至两江总督的张树声,曾为淮军重要将领,其虽为地主阶级,但却一生都在主张“采西人之体,以行用”(本不同于“中体西用”)的先进思想。

公元1884年,辞掉两江总督后的张树声临终前将一份呕心奏章呈于清帝:“……尽穷变通久之宜,以奠国家灵长之业。则微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奏章之中,尽字尽句,皆体现了张树声“力主改革”、“求设议院”、“学习西体”等系列思想。

张树声临终所言,初尽为其肺腑之言,同时还是当时无数维新之士所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多少人生前不敢上奏的维新主张,此时皆由张树声临死之哀鸣,尽痛陈于清帝乃至世人面前。虽虽改革之法未曾尽数被采纳行之,但为后来兴起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舆论氛围。

梁启超剧照

第三人:康梁三开“变法图存,需设议院”

戊戌变法的掀起,似乎晚清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万象更新的阶段,但其实康梁的“托古改制”、“旧瓶子装新酒”的改革模式并未对当时的封建根本体制产生太大的冲击。康有为此时的维新主张,无一不体现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特性。

公元1895年,继“公车上书”未遂后,康有为又先后两次上书,继文祥、张树声的“请设议院”再次提出了“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并且提出分析了开设议院的综合利弊之处。而后,梁启超先生也于其《变法通议》中提出了:“君主立宪”、“伸民权”、“设议院”等政治主张。

第3个回答  2019-11-20

清末最早要求设立议员的并非是康有为,而是崔国因。

崔国因生于1831年,是安徽太平(今黄山市)人,少年时期家境贫寒,但是却十分刻苦,在1870年,也就是他39岁时中举,第二年便中了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四方边境借陷入危机,面对此情此景,崔国因十分愤慨,并且积极上书朝廷,请求变法图强。

这一年,崔国因向清政府上交了一份奏折,奏折的名称为《奏为国体不立后患方深请柬前车速筹布置恭折》。

这份奏折恳辞深切,见解深刻,并且首先将国家的存亡与国体紧密联系起来,此外还再三强调列强各国”论势不论理“,中国想要自立,必须先自强。

不过这份奏折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他率先提出了在中国设置议院,即”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

崔国因的这点主张,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明确把设置议院和自强相结合的观点,可以说崔国因是中国第一位提出设置议院,并且主张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官员,影响深远。

当然崔国因的奏折中并不是只说了设置议院,也详细阐述了设立议院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施的方案,他认为开设议院是有利而无害的。

在他看来,议院能够集思广益,保证国家的重大措施不会出现偏差,此外还能够聚集人才,确保政府能够听到人才的声音,从而更利于国家政治的健康发展。

那么崔国因设置议院的构想是什么样呢?他认为国会应当设立上下议院,上议院由王公大臣组成,决定国家的方针政策,下议院由各省推选的士绅阶层组成,对于实际治理中的矛盾进行反应,从而利用上下议院,达到治国的目的。

不过由于崔国因的这份奏折对清廷来说太过”超前“,再加上涉及到了国体改革,所以清政府根本无法接受,所以这份奏折亦石沉大海,没有回响。

第4个回答  2019-11-18

纵观世界历史,封建社会历史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时期,自秦朝开始至清朝结束,共有2000余年,在大清灭亡后,中国也探讨走了很多道路,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民国之前的君主立宪制,民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等等都未成功,在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中,议院是不可缺少的。

议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起到监督内阁和重大事情具有决策权的作用。那么在清末到底是谁率先提出设立议院的呢?很多文献都认为是康有为是第一个率先向清廷提出设立议院的人。其实,还有两个人比康有为提出的设立议院的时间更早。

最先肯定议院的是文祥,他在光绪元年,曾上《密陈大计疏》,指出中国当时面临的困境,要争取人心,并举例肯定了西欧各国的议院制度。在他的理念里,大清议院体制应该是不同于欧美和日本的特色体制,但是他的思维太超前,人们无法接受。

最早请设议院的是张树声,张树声官至两江总督,他在弥留之际向朝代递了一封《遗折》,第一次向朝廷郑重提出设立议会的建议。这个张树新是非常开明的官僚,他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一样都支持洋务运动,倡导实业救国,希望通过改革是清朝焕发出生机。

张树声借鉴日本、英国等国,通过君主立宪制,设立议会,这样既保留了君主地位,又让权力回到人民手中,又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这个国家平稳着陆,免于战乱。但是,大清已经是病入膏肓的老人,这样温和的改制是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推行帝制,将议会形同虚设。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