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的墓志考古学意义有多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4-30
考古工作者整理出版的墓志,带有考古的明显特征,本书也不例外。翻阅该书,最大特点就是考古特点很突出,比如在介绍中,首先注明出土时间、出土地点、墓葬编号、出土位置、保存状况甚至朝向等,然后再介绍志盖与墓志的质地、尺寸、形制、纹饰、字数、字体等信息。颇为新颖的是,每方墓志附有出土时照片,显示墓志在墓中的位置,有的甚至带有墓葬或者随葬品的照片,使读者在阅读墓志时,不但可以闻到考古现场泥土的芳香,还能够获得更完整的墓志相关信息。这种墓地信息,仅掌握在考古发掘者手里,一般人得不到也不会注意这些信息。这种信息对于研讨墓志文字以外的其他方面,都是极为有用的,具有特殊的价值。

内容展示(二)

这批墓志共113 种,隋代13 种,唐代100 种,时间以书写墓志时间或下葬时间为准,最早者为隋开皇三年(583),最晚者为唐咸通十二(871),期间共298 年。实际上,隋代墓志记载的志主入仕时间或事迹多为北魏、西魏或北齐、北周时期,因此这批墓志对研究北朝到唐代社会变革来说,都是珍贵资料。这段历史过程中发生的杨隋代周、隋唐兴替、贞观之治、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等大事,都在墓志中留下或多或少的记载,记录下隋唐由盛转衰的轨迹。

内容展示(三)

这批墓志多为石刻,也有砖志,也有的为朱书或墨书墓志,有的墓志或志盖上还雕刻各种纹饰。还有些特殊墓志,如106《唐陆逵墓志》,墓志是陆逵的,志盖却刻的是其夫人《唐故河南郡夫人元氏墓志》,而墓志首行却是《唐前德州刺史陆公逆修墓志铭并序》。浏览志主身份,大多数是官员,其次是夫人和官员之妻,再次是官员之女墓志,还有僧人、比丘尼墓志。诸墓志中,韦姓墓志较多,达11方,估计此地为杜陵韦氏家族墓地。

墓志是写刻于砖石上的史料,不仅有许多史书不载的信息,而且又有比较完整的世系等,均是研究家族、民间信仰、职官、风俗、民族融合、异体字的重要资料。出土墓志是新材料,许多学界悬而未决的问题,往往会因新材料的披露获得解决。

内容展示(四)

细观上述诸姓墓志,字体有隶书、楷书、行书或篆书,是隋唐书法演变的展现。以笔者陋见,其中《隋刘世清墓志》《唐刘某妻卢渠夷墓志》《唐韦虚丹妻李氏墓志》《唐桓执珪墓志》《唐李志忠墓志》《唐孟涉墓志》等具备较高书法价值,尤其是《唐孟涉墓志》,为“琅邪颜续书”。琅琊颜氏,世代传习儒学,尤重书法。颜续书法很好,似得颜体真髓,无疑是研究隋唐书法的珍贵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墓志正文后,整理者还有一段按语,或长或短,是针对墓志或志主的考证。有的引用文献,有的参校其他墓志,正史有传的,都用墓志对照本传,互补缺无,不仅为读者阅读理解本墓志提供了方便,而且为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考察探索的线索。按语虽短,但是并不易写,需要查检大量资料。如七《隋刘世清墓志》按语说:“刘玄(534—592),字世清,生前以字行。《北齐书》卷二〇有传。据本传记载,刘世清为当世第一突厥语翻译家,齐后主‘命世清作突厥语翻《涅槃经》,以遗突厥可汗,勅中书侍郎李德林为其序。’”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不熟悉史书,没有一定史学基础,是难以胜任此事的。

翻阅该书,第八方墓志《隋修西魏吕思礼墓志》比较醒目,初看似乎不妥,对照拓片,拓片首行为“魏故七兵尚书汶阳吕候墓铭”。阅读墓志正文,此公乃北魏入仕,后为西魏官员,西魏文帝时转任七兵尚书,卒于西魏大统四年(538 年),与夫人合葬于隋开皇十二年,墓志也写刻于隋开皇十二年。这种情况比较复杂,思虑再三,逐渐体悟编者定此名称用意,是既要依照本书体例,以墓志撰刻时间或下葬时间为准,也要依照志主经历和去世时间,因此将其定名为《隋修西魏吕思礼墓志》。此处使用“修”,应是修撰之意,意思是隋代修撰的西魏吕思礼的墓志。虽然墓志名称出现两个时代,但因果关系非常清楚,没有厚此薄彼。编者用心之良苦,态度之科学,由此可见一斑。

难以避免的是,该书也有瑕疵之处,举例说明,如目录第六十四是《唐韦韦有邻墓志》,翻到正文167页比对墓志名称,是《唐韦有邻墓志》,目录衍一“韦”字。类似还有一二,不再赘述。然而瑕不掩瑜,此书重要性已如前述,是近年难得的一部金石著作。

墓志整理是考古资料整理的组成部分,高阳原共发掘803 座隋唐墓葬,我们期待编者再接再厉,整理出全部出土资料,早日出版考古报告。
第2个回答  2022-04-30
在初唐诗坛上,上官仪和上官婉儿是一直受到重视的人物,影响深远的“上官体”和宫廷中的上官婉儿都是初唐诗歌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同时,他们又是影响历史进程的政治人物,政治的浮沉与文学的成就具有重要的关联。尽管历代学者对于上官氏祖孙颇为关注,但因政治与文学两方面的复杂性,也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有待于进一步开拓。近来,《上官婉儿墓志》的出土,为初唐文学研究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墓志中有一半的篇幅记载其家世情况,为我们从家族文学的层面研究初唐文学的演进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材料。

一、上官氏家族的政治浮沉与文学传承

我们先从《上官婉儿墓志》谈起。2013年8月至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发掘了唐昭容上官氏墓,出土墓志一合,这就是著名宫廷女诗人上官婉儿的墓志。墓志几乎占了一半的篇幅叙述其家世,这在唐代墓志中是不多见的。这样的叙述展示了上官氏家族在初唐政坛和文坛上的显要位置。

二、上官氏家族与初唐诗歌的演进

唐代的诗歌史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时期又是绵延时间较长的特定时段,这一时期宫廷诗歌的发展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与当时的宫廷环境、诗人群体和文柄主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前后衔接的数十年的诗歌发展进程中,上官仪和上官婉儿嫡亲祖孙相继主宰文柄,成为最值得关注的现象。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人。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学士,迁秘书郎。上官仪以文才受到太宗的赏识,曾参与太宗诏修的《晋书》,以至于太宗私宴也要让他参加。他在创作实践中总结了律诗对偶的规律,创立了“六对”、“八对”之说,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与诗歌普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的诗也风靡全国,时人不断仿效,称为“上官体”。到太宗贞观末期,活跃于文坛的曾担任过文馆学士的诗人以及具有诗人身份的重臣如欧阳询、刘孝孙、岑文本、魏征、高士廉、杨师道、房玄龄、李百药等相继去世,上官仪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坛宗主。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监,龙朔二年(662)十月,又由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入相。这时距太宗去世已有十三年。唐刘 《隋唐嘉话》记载:“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云:“余于是以情绪为先,直置为本,以物色留后,绮错为末;助之以质气,润之以流华,穷之以形似,开之以振跃。或事理俱惬,词调双举,有一于此,罔或孑遗。时历十代,人将四百,自古诗为始,至上官仪为终。”都是上官仪创作实绩和诗歌地位的体现。《古今诗人秀句》始编于龙朔元年(661),完成于咸亨二年(671),属于高宗前期,代表了当时诗坛的走向,以上官仪为十代诗坛的殿军。序中列举的“情绪”、“直置”、“物色”、“绮错”、“质气”、“流华”,则体现了其所选录秀句的一些标准。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上官仪都是由太宗向高宗时期过渡的重要人物。

三、《上官婉儿墓志》的文学价值

《上官婉儿墓志》是一篇很好的人物传记,也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政治的沉浮、历史的进退,还是家世的显荣、个人的升降,都通过这九百余字的墓志文表现出来。又因为上官婉儿的特殊身份和墓志写作的特殊环境,墓志所用的曲笔也很值得我们重视。

(一)特殊的人物传记

上官婉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悲剧性的人物,其一生大致上经历了“显荣—悲惨—显荣—悲惨”四个阶段。童年时代,因为祖父上官仪在唐太宗至高宗前期显赫一时,有过一段显荣的经历,但因为武则天使人罗织上官仪谋反之罪而使其下狱致死,以致与其子上官庭芝一同被杀,上官婉儿也就被没入宫廷。这是致使上官氏家族毁灭崩溃的一大悲剧。然而机缘巧合,上官婉儿入宫之后,因其才华得到武则天的欣赏,又因其运转政治的能力而逐渐掌握后宫的大权,直至中宗时由婕妤到昭容,达到正二品的显要官职。

(二)墓志文体的曲笔

上官婉儿因为政治事件招致被杀的结局,而墓志因为尊体的需要往往是正面叙述墓主的事迹,故而上官婉儿之死,作者运用曲笔加以表述。志云:

皇太子冲规参圣,上智伐谋,既先天不违,亦后天斯应,拯皇基于倾覆,安帝道于艰虞。昭容居危以安,处险而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铦锋,亡身于仓卒之际。

在正面歌颂李隆基的基础上,对上官婉儿被杀的结局只用了“亡身于仓卒之际”进行委婉。(三)墓志内容的文学表现

一般而言,盛唐以前的墓志,很少题署撰者姓名,《上官婉儿墓志》也是如此。但这方墓志文学性很强,无疑出于朝廷大手笔之手。

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政治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联系中,特殊的政治人物又成为重要的关节点,从中体现出的家族特征又影响文学史的演进历程,初唐的上官氏家族无疑是非常典型的。上官氏家族从上官弘到上官婉儿四世,政治上都是不幸的,而文学上却是幸运的。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奠定了上官仪的诗坛宗主地位,上官婉儿则是初唐诗风转变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同时又体现了“上官体”家学传承的因素。《上官婉儿墓志》的出土,更证实了其祖孙四代在文学上的修为,文学发展的政治背景和家族因缘在此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上官婉儿墓志》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就传记文学而言,剪裁非常特别,通过家世的叙写及政治斗争中表现的描述,把这位复杂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性格凸显出来。同时,这样一位悲剧性政治人物的一生,如果客观写实的话,又会触犯政治忌讳和墓主声誉,因而作者巧妙地采取了曲笔的表现方式。
第3个回答  2022-04-30
决定性的出土物——墓志

我始终认为,墓志是墓葬中最重要的文物,它所占据的是整个墓葬考古信息的绝大部分价值,是一切关于墓葬学术研究的立论基础。

具体到唐昭容上官氏墓,试想如果没有墓志的出土,那么我们所能展现给世人只能是普通的墓葬形制、单薄的出土文物,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去关注这项考古发现了。用一句俗话来讲,“看点”就在这方墓志上墓志侧边十二生肖图案-虎

首先,我要解释的是,考古队在正式场合和学术领域内对这座墓葬的命名是“唐昭容上官氏墓”,我们之所以没有直接称其为“上官婉儿墓”,是因为墓志序文中没有名讳,只说“婕妤姓上官”,“婉儿”是两唐书本传中记载的上官昭容的名。墓志是第一手材料,出自当时的人之手,是上官昭容死后两个月之内所做,从历史材料的选择性上讲,墓志文要比后代人编纂的史书可采信程度更高。也许“婉儿”只是上官昭容的乳名,她襁褓丧父,和母亲同被没入掖庭为奴,没有正式名、字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唐代的官方文档中,不论身份如何变化,对她的称呼只是“上官氏”。

墓志没有写“婕妤姓上官,讳婉儿”,所以我们作为发掘者,遵从唐代人的习惯,对这座墓葬的正式称呼是“唐昭容上官氏墓”。当然,方便起见,称呼该墓为“上官婉儿墓”亦无不可,甚至连标明时代的“唐”字也也可以省去,毕竟历史上只有一个上官婉儿。所谓“昭容”是唐代宫廷中女官的称号,在皇帝“九嫔”中排名第二,正二品阶,是相当高的身份。

这合墓志用高质量的青石制作,呈正方形,高广皆约75厘米,在唐代墓志中可以算作大型墓志。墓志盖面和志石四侧减地线刻牡丹、忍冬、瑞兽、十二生肖,造型优美、錾刻精细,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属难得的上乘之作。墓志盖顶面篆刻“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即便不读墓志,我也知道,它的主人就是上官婉儿,因为有唐一代被册为昭容而又姓上官的,只有一个人。

墓志正文正书982字,措辞工稳,文采华丽,且书、刻俱佳,其书法风格用专家的话来说是“丰腴流美”,符合当时流行的书风。 唐昭容上官氏墓志拓本

墓志序文记载了上官婉儿的籍贯、世系(即父祖三代的名讳、官职、事迹等)、简要生平、死因、享年、葬时葬地等信息,序文后是不长的两段铭。

序文描述上官昭容出身名门(其祖父上官仪曾任唐高宗宰相),自幼聪颖,才能出众,特别在对待逆党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态度上,始终保持立场并与其斗争。最后在政变中“遽冒铦锋,亡身于仓卒之际”。她的墓葬是睿宗皇帝下制修建并予以礼葬。

墓志文中最关键的话紧接着皇帝制命出现,曰:“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这句话怎样理解呢?按照唐代墓志撰写的惯例,撰文者大多会在序文末尾对出资制作墓志的请托人(一般是志主的子女或家庭重要成员)点名奉承一番,以昭显后者的孝友或慷慨。
第4个回答  2022-04-30
《上官婉儿墓志》是一篇很好的人物传记,也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政治的沉浮、历史的进退,还是家世的显荣、个人的升降,都通过这九百余字的墓志文表现出来。又因为上官婉儿的特殊身份和墓志写作的特殊环境,墓志所用的曲笔也很值得我们重视。

(一)特殊的人物传记

上官婉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悲剧性的人物,其一生大致上经历了“显荣—悲惨—显荣—悲惨”四个阶段。童年时代,因为祖父上官仪在唐太宗至高宗前期显赫一时,有过一段显荣的经历,但因为武则天使人罗织上官仪谋反之罪而使其下狱致死,以致与其子上官庭芝一同被杀,上官婉儿也就被没入宫廷。这是致使上官氏家族毁灭崩溃的一大悲剧。然而机缘巧合,上官婉儿入宫之后,因其才华得到武则天的欣赏,又因其运转政治的能力而逐渐掌握后宫的大权,直至中宗时由婕妤到昭容,达到正二品的显要官职。

(二)墓志文体的曲笔

上官婉儿因为政治事件招致被杀的结局,而墓志因为尊体的需要往往是正面叙述墓主的事迹,故而上官婉儿之死,作者运用曲笔加以表述。志云:

皇太子冲规参圣,上智伐谋,既先天不违,亦后天斯应,拯皇基于倾覆,安帝道于艰虞。昭容居危以安,处险而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铦锋,亡身于仓卒之际。

在正面歌颂李隆基的基础上,对上官婉儿被杀的结局只用了“亡身于仓卒之际”进行委婉的表述。景云中诛逆有功,加朝散大夫、上柱国。今上春宫赋诗,欲闻太上,知公擅书,诏于殿下缮写,揽而褒美,赐宴并赉绯绫十匹。”所谓“诛逆”是指景云中平定韦后之乱而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这在当时的墓志中是不需要曲笔的。

(三)墓志内容的文学表现

一般而言,盛唐以前的墓志,很少题署撰者姓名,《上官婉儿墓志》也是如此。但这方墓志文学性很强,无疑出于朝廷大手笔之手。

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政治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联系中,特殊的政治人物又成为重要的关节点,从中体现出的家族特征又影响文学史的演进历程,初唐的上官氏家族无疑是非常典型的。上官氏家族从上官弘到上官婉儿四世,政治上都是不幸的,而文学上却是幸运的。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奠定了上官仪的诗坛宗主地位,上官婉儿则是初唐诗风转变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同时又体现了“上官体”家学传承的因素。《上官婉儿墓志》的出土,更证实了其祖孙四代在文学上的修为,文学发展的政治背景和家族因缘在此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上官婉儿墓志》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就传记文学而言,剪裁非常特别,通过家世的叙写及政治斗争中表现的描述,把这位复杂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性格凸显出来。同时,这样一位悲剧性政治人物的一生,如果客观写实的话,又会触犯政治忌讳和墓主声誉,因而作者巧妙地采取了曲笔的表现方式。这种曲笔和史书叙事的“春秋笔法”相似,是墓志尊体的需要,也是为死者讳的需要,因而在特殊政治人物的墓志中较为常见,这种“春秋笔法”也表现出超越一般史书的特殊性。就墓志的文学表现而言,则重在运用骈体构建文章格局,关注细节彰显人物性格,重视整饬锤炼语言文字,成为一篇富有文学内涵的政治人物墓志。
第5个回答  2022-04-30
一、上官氏家族的政治浮沉与文学传承

我们先从《上官婉儿墓志》谈起。2013年8月至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发掘了唐昭容上官氏墓,出土墓志一合,这就是著名宫廷女诗人上官婉儿的墓志。墓志几乎占了一半的篇幅叙述其家世,这在唐代墓志中是不多见的。这样的叙述展示了上官氏家族在初唐政坛和文坛上的显要位置。

二、上官氏家族与初唐诗歌的演进

唐代的诗歌史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时期又是绵延时间较长的特定时段,这一时期宫廷诗歌的发展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与当时的宫廷环境、诗人群体和文柄主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前后衔接的数十年的诗歌发展进程中,上官仪和上官婉儿嫡亲祖孙相继主宰文柄,成为最值得关注的现象。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人。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学士,迁秘书郎。上官仪以文才受到太宗的赏识,曾参与太宗诏修的《晋书》,以至于太宗私宴也要让他参加。他在创作实践中总结了律诗对偶的规律,创立了“六对”、“八对”之说,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与诗歌普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的诗也风靡全国,时人不断仿效,称为“上官体”。到太宗贞观末期,活跃于文坛的曾担任过文馆学士的诗人以及具有诗人身份的重臣如欧阳询、刘孝孙、岑文本、魏征、高士廉、杨师道、房玄龄、李百药等相继去世,上官仪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坛宗主。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监,龙朔二年(662)十月,又由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入相。这时距太宗去世已有十三年。唐刘 《隋唐嘉话》记载:“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云:“余于是以情绪为先,直置为本,以物色留后,绮错为末;助之以质气,润之以流华,穷之以形似,开之以振跃。或事理俱惬,词调双举,有一于此,罔或孑遗。时历十代,人将四百,自古诗为始,至上官仪为终。”都是上官仪创作实绩和诗歌地位的体现。《古今诗人秀句》始编于龙朔元年(661),完成于咸亨二年(671),属于高宗前期,代表了当时诗坛的走向,以上官仪为十代诗坛的殿军。序中列举的“情绪”、“直置”、“物色”、“绮错”、“质气”、“流华”,则体现了其所选录秀句的一些标准。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上官仪都是由太宗向高宗时期过渡的重要人物。

三、《上官婉儿墓志》的文学价值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