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赵奢本属一个时代,为何秦赵之间的阏与之战两人未曾谋面?

如题所述

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尽管出身还决定着君主,但是将相已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太多的布衣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就他们自身的时候,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时间推移到战国末期(公元前269年左右),战国七雄中,东部的燕齐两国争斗升级无暇西顾国力大损,南部的楚国被秦国吞并了大片国土,中间的韩、魏也被秦国打残了,统一华夏的天平已经倾斜到了秦国和赵国身上,当然也只剩下了这两个诸侯国一决雌雄。

秦赵之间的战争,已经一触即发,毕竟两个诸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统一华夏大地,但想要达成所愿,就必须先灭掉对方,这已经演变成了一场不死不休的战争。

打仗就离不开将军,抛开其他诸侯国我们暂且不论,这时候秦赵两国各有哪些名将呢?秦国最出名的莫过于“人屠”白起,赵国最有实力的是心胸宽广的廉颇,这也是战国四大名将其中的两个,但除了他俩,赵国还有一位军事奇才,赵奢。

秦赵之间的战争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史称阏与之战,这场战争赵国的将领是赵奢,但是秦国的却不是白起。

那么问题就来了,白起和赵奢本属于一个时代,为何秦赵之间的阏与之战两人未曾谋面?

战国历史中极为出彩、本该在战争中相遇的这2位名将为何擦肩而过?其实只因这两个人对于战争一个挑兵打,一个选战打。

挑兵的赵奢。

赵奢挑兵并不是说要挑跑得快的,勇猛的士兵,而是他手下士兵的数量有着明确的要求,那就是不能低于十万,当然越多越好,如果给的兵不多,凭国君说的再好,赵奢都不会去。

你可能会说,要那么多兵干嘛,白起攻打楚国的时候,可是就带着几万士兵,就攻下了楚国的国都,这赵奢要那么多兵才去打仗,还是没有白起厉害嘛。

其实并不是如此,赵奢要的兵,也不是为了打阵地消亡战,而可能仅仅是因为心安,为此赵奢还和那个发明火牛阵进而光复了齐国的田单辩论过。

田单说,你觉得打仗要兵众多,我不认可,打仗的人多了,肯定会影响农耕,以前的君王,士兵不过三万,天下也为之臣服了,所以用那么多人打仗,其实是自取灭亡的道路啊。

赵奢却说,哎呀,田老弟,你根本不懂带兵打仗嘛,古代天下分为万国,最大的城也不过三百丈,里面的住的人最多也不过三千户,用三万兵攻打一座城池,绰绰有余,而今天下战国只有七个,三万兵,围城不足,战却不够,你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自此之后,赵奢的挑兵就成为了他走向名将的通途,毕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时局,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你可能会说白起就不挑兵,但是白起选战。

选战的白起。

对于白起,我们都不陌生,根据梁启超先生考证,战国时期秦国消灭六国军队人数大约在200万人左右,其中有一半的人头,都是白起贡献的,所以江湖人送外号:人屠。

白起一生中,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但是几乎没有败绩,以寡敌众大获全胜的战争,在白起身上已经屡见不鲜,但是没有败绩的白起,真的是不可战胜的吗?

当然不是,为什么白起没有失败的战争留下呢,这是因为白起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也就是说白起打仗是有选择性的,打仗之前,白起会先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我能确定打赢的就接下,没有把握打赢的,对不起,别找我,我不打。

纵观白起的一生,也就拒绝过两次战争,一次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阏与之战,另一次是长平之战后本该灭赵而灭,赵国缓过神之后,秦王让白起再去打,他选择了死,也没有选择再去打,因为他知道这时候的赵国已经灭不了了。

名将的谨慎。

我们接着说阏与之战,可以说这场战争是属于赵奢的,他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也成为了千古不变指导军事思想的名言,赵奢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光芒,打破了长此以来,强秦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次秦军的将领是一个叫胡阳的将军,有人说他是白起的徒弟,但这并不重要,这时候白起在秦国炙手可热,那么为什么白起没有去打阏与之地呢,难道白起没在秦国。

当然不是,因为这场仗白起没有把握一定赢,所以白起拒绝带兵,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阏与这个地方太险要了,如果两军开战,胜利和失败的概率是一样的,这样的活,白起不会接,秦王只能选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胡阳去了。

你可能会说,怎么可能,白起还害怕失败不成,怕不怕我们不好说,但是我们却能知道这场仗廉颇不敢打,因为廉颇觉得阏与,道远险狭,难救(出自《史记·å»‰é¢‡è”ºç›¸å¦‚列传》),廉颇都能看出这仗不好打,那么纵横沙场的白起肯定也能看出,这也是四大名将中2位面对阏与都选择不打的原因,可以说这是名将共同的特征,谨慎。

飞鱼说:

白起和赵奢本属一个时代,为何秦赵之间的阏与之战两人未曾谋面?除了因为阏与这场仗确实不好打之外,那就是名将的谨慎,让白起有所忌惮,也正是基于此,才成就了赵国的马服君赵奢。

本该在战争中相遇的2位名将为何擦肩而过?只因一个挑兵一个选战,挑兵的是赵奢,选战的是白起,在阏与之战中,赵王给了赵奢足够的兵,所以赵奢选择了打,而没有必胜把握的白起选择了避,所以我们再也无法知晓这两个人究竟谁更胜一筹。

白起一生大战小战无数,所以要说他害怕打仗那是不现实的,以不足十万之兵,深入楚国腹地,攻下了楚国国都,从这点上面看,白起似乎比要求士兵多多益善的赵奢要厉害。

但是,就阏与之战来说,白起和廉颇都认为不好打的战争,赵奢却出奇制胜,打了一个漂亮的奔袭战,并且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略思想,他似乎又比这两位名将更胜一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长平之战赵括是怎样被围的,赵括为何不突围
前270年,赵奢曾在秦赵阏与之战大放异彩,一战成名。赵括是名将之后,军事理论又非常扎实,为人也非常自信,包括赵王在内的很多人都对赵括寄予厚望,所以赵括最终被选来替代廉颇。和赵国大张旗鼓地换主将不同,秦国秘密地把战神白起调到了前线做主将,并要求所有知情的秦军保守秘密。这样,秦军深知赵军主...

指挥了阏与之战的赵奢,为何没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
赵奢本来是一个管理地方税务的官吏,因为奉公执法,敢于担当,不畏强权,得到了平原君和赵惠文王的青睐,被提拔为管理全国税务的官吏,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是出将入相。赵奢的回答让赵惠文王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马上命令赵奢带领兵马解救阏与。赵奢带领赵军出发后,在距离邯郸三十里外武安附近驻扎下来修筑防御...

赵奢被封马服君后为何没有再打仗?
作为在阏与之战中打败虎狼秦国的马服君赵奢,本该为国征战四方,但赵奢被封为马服君后为何没有再打仗?因为赵国不再给他带兵的机会了。赵国放着本国大将不用,有了战争却向齐国聘请外援将军田单,那复齐的田单身价有多高?看看赵国为请他当外援将军的出价就知道了。燕国瞅准时机,发兵攻赵。赵惠...

阏与之战:一场维持了秦、赵8年的战略平衡的战役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秦始皇时,以一节 “秦赵战阏与,赵奢施奇计”,专门讲述了“阏与之战”,并将阏与之战誉为“在秦赵战争史上,这场战役是赵军的一座丰碑”,正是这一战役维持了秦、赵8年的战略平衡,秦灭赵的脚步因此而迟滞。赵国自赵献子制定中原战略,从晋阳迁往东南方向的中...

阏与之战
不是这样的,他们其实说的都对。当时秦军久攻阏与不下,但是在长期的鏖战中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修筑了壁垒,赵军若是从狭窄的道路往上进攻,就是白白送死的。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为何赵奢会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呢?说呢?很显然赵奢是个聪明人,他已经看出来了赵王想战,而现在...

曾重创秦国大军的赵奢,为何被排除在战国四大名将之外?
赵奢最初起家是靠收税起家的,是一个政治性官员,他能够不惧权威向赵国的贵族平原君依法收税。赢得了平原君的信赖后,在平原君的力荐之下开始逐渐掌握军队。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以赵国不履行交换城池的协议为由,出兵攻打赵国的战略要地阏于。赵国上下震动,赵王不敢怠慢,马上召集赵国最有名的军事将领...

阏与之战
阏与(yanyu今山西和顺一带)之战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包围赵国重镇阏与。于是赵王派大将赵奢前去解救。正常来说,赵奢应该直接从邯郸快马加鞭前往阏与城,两人不解的是他离开邯郸三十里,就不走了,直接安营扎寨。这令人想起来电视剧中奸臣的形象:贪生怕死,带着军队溜一圈然后再回来。并且放出...

赵国抗秦屡屡下风,23年八战六败,为何名将赵奢却取得阏与之胜?
这两次胜利其中最有名的一战就是阏与一战,由赵奢在屡战屡败的颓势中独自逆转取胜。之所以会反败为胜,主要是因为秦军对这次战争没有精心策划过。赵惠文王因为秦军占领了赵国的城池,所以无奈之下被迫遣公子去了秦国当质子,但是赵国同时向秦国提出了要求,用秦国的另外三座城池换取被秦军攻占的那三个...

此人一战打的秦国二十年不敢出兵,为何会被世人误会千年?
而在阏与之战中,赵括也为父亲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后来秦军大败而归,赵军上下对他们父子也十分佩服。就连杀人王——人屠白起都对其赞叹不已。说道:此子不除,必成我秦国大患!能够被白起如此称赞,可见这赵括绝非庸才。这场战争惨烈到以至于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里军事第一的赵国差点被亡国...

赵奢指挥的阏与之战
赵奢指挥的阏与之战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与秦军在阏与(现今山西和顺)进行了一次作战,史称阏与之战,以赵军获胜告终。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奋发图强,国力逐渐称霸于诸侯,被关东六国视为虎狼之国。在白起、司马错等名将的带领下,秦军逢战必胜,杀敌无数,令...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