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的权力有多大?专管什么事情。

如题所述

内阁首辅是明朝皇帝的政务助手,他的名义上的权力比宰相小,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内阁首辅的实际地位等同于宰相。
但是权力已经被皇帝严格限制,基本上就是替皇帝拿主意,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专管拟批奏折,就是草拟一个方案,皇帝同意就下发全国执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5
内阁是在朱元璋撤相后,为分担皇帝政事而设,相当于皇帝秘书,首辅就是秘书长,对政事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当然如张居正等已突破此范围
在内阁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辅导太子、主持修书、外出督师等职权中,内阁首辅(包括早期的首席内阁大学士)也有参与,在集体奏议等情形下具领衔地位。也有学者就其中的封驳帝命,讨论内阁首辅的“封还执奏”权,不过学界一般把封还执奏视作内阁整体的权力,其对于内阁首辅的专属性似不明显。
内阁首辅最大的权力,就是在朝廷重要文书上拟定处理意见,供皇帝采纳。这就是通俗所称“票拟”。皇帝经过审阅后,用红笔对“票拟”进行拍板定案,这就是通常所称“批红”。内阁首辅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皇帝对“票拟”的采纳程度。皇帝采纳得越多,内阁首辅自然权力就越大、地位就越高。反之亦然。
明朝中期以后,皇帝深居后宫、不理朝政,极端者如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上朝。为了维系国家正常运转,同时牵制内阁权力,皇帝便将“批红”的权力交于司礼监太监,“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如此,便形成了明朝特有的监阁体制。在这个体制下,丞相之权,被成功地分给了内阁和司礼监。内阁和司礼监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了皇权的集中和正常运行。
第2个回答  2019-02-15
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在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少数以翰林学士入直内阁)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一说大致产生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始自李贤;另有从明仁宗时大学士初兼师保之官的杨士奇起算、从明成祖创建内阁时起算、从明世宗在位期间起算等说法。

内阁首辅并无明文规定,而是政治实践的产物。嘉靖、隆庆与万历初年,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之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拟权,次辅不敢与之抗衡。在内阁之外,内阁首辅也已成为文臣之首,并能有力地影响六部,其中张居正还尝试通过考成法以使对六部的控制得到制度化。张居正之后,内阁首辅权力趋于衰落。

对于内阁首辅的性质和地位,存在“顾问”、“宰相”、“开府之书记”、“辅相”等多种说法,当代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其并非宰相。严格意义上,在明代内阁制形成初期及清代等不强调内阁大学士职权差别的时代,不存在”内阁首辅“的概念。
第3个回答  2019-02-15
,即首席内阁大学士。在明代,首辅是明代对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是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而言的概念,这种称呼大致出现于天顺年间。、隆庆与万历初年,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之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拟权,次辅不敢与之抗衡内阁首辅,即首席内阁大学士。在明代,首辅是明代对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是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而言的概念,这种称呼大致出现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嘉靖、隆庆与万历初年,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之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拟权,次辅不敢与之抗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2-16
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在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少数以翰林学士入直内阁)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一说大致产生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始自李贤;另有从明仁宗时大学士初兼师保之官的杨士奇起算、从明成祖创建内阁时起算、从明世宗在位期间起算等说法。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