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武举考试,宋朝和明朝为何有这么多差别呢?

如题所述

武则天曾创设武举,由此武举制度开始实行。但是唐朝却始终未曾设立与武举相匹配的武学,只是单单实行武举。与唐朝不同的是宋、明两朝不仅袭承了唐朝的武举制度,还设立了武学,因此这两朝的武举制度更加趋于完善。今天就来比较一下宋、明两朝武举制度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不同点

武举考生来源不同

宋朝武举考生的来源一共分为三类:一类是供奉官、殿直官、殿直承旨官这些在职的但是品阶不高的武官们;一类是文武官员的后代们,因为宋朝实行恩荫制度,文武官员的后代子弟只要是品行端正,有军事谋略的才能,都能直接参加武举考试。最后一类是针对的普通的民间百姓,只要是具有军事才能,没有犯过什么大案的也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宋会要辑稿》就曾记载:仁宗天圣七年国二月二十三日,诏置武举,应三班使臣、诸色选人及虽未食禄实有行止,不曾犯赃及私罪情轻者;文武官子弟别无负犯者,如实有军谋武艺,并许于尚书兵部投状,乞应上件科。

相对于宋朝武举考试考生来源的宽泛,明朝则要显得门槛严苛许多。明朝武举考试考生来源非常的单一,主要就是武官人员的后代,因为明朝武籍是承袭的,所以武官们的后代自然具有先天的便利,构成了武举考试考生的主要组成人员。其余还有根据各级武学层层选拔而来的武生们,他们也有资格参加武举考试。明朝武举考生“或育于学校,或羁于戎卒,或系于仕籍。”可见平民百姓一般是没有机会参与武举考试的。


从这就可以看出,就武举考试考生的来源而言,明朝比宋朝更加的单一、严苛。

考试内容不同

宋代武举考试包括程文与武艺二项,武艺包括骑马、射箭以及刀枪等多种兵器的使用。程文包括策问和兵书墨义,策问主要以时务边防及经史言兵事者为问题进行对答;兵书墨义即讲释诸兵书大义。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请如明经之制,于太公韬略。孙、吴、司马诸兵法,及经史言兵事者,设为问目。以能用己意或引前人注释,辞明理畅,及因所问自陈方略可施行者为通。”

宋仁宗命修大型军事类书《武经总要》,《武经总要》对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步骑教练、行军、营战、战略、战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以及军事地理(边防地理)等都有所论述,另外,还辑录有宋以前用兵战例等。而此书也是武生们的必读书目,里面的内容也是武举考试的要求掌握的。


由此可见宋朝在要求掌握武艺的同时,对于考生军事理论素养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明朝相较于宋朝,考生们除了掌握武艺之外,对于儒家经学的学习则是更为重要的。比如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都是明朝武举考生们要熟练掌握的,这也是武举文化考试必考的内容。《明史》记载:“弘治六年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这些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所以宋、明两朝武举考试内容的差别还在于文化考试内容上的差别。前者侧重于军事理论的教学,后者则倚重儒家经典的教习。

分地录取有所不同

关于分地录取宋、明两朝呈现了很大的差异性。明朝武举模仿文举实行分卷制,对于录取采用分地录取的方式,对于全国各地录取的名额做一个总体的把控。

《大明会典》记载:武举开设,务求真才,取人不必拘定名数。仍照会试南北卷事例、分别边方腹里,以五十名为率,边方取三十名,腹里取二十名。

而后隆庆上台以后,再次重申武举分卷之重要性,规定录取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但是宋朝却并没有相似的做法,宋朝武举并没有对录取名额的分配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一点在地方上的表现更加的突出。

《宋会要辑稿》记载:“武举者,自仁宗以来有之,诸路州军旧无解额,但就兵部取解,率以七十人赴省试。”

意思就是说对于地方上武举录取的名额分配从先例来看并没有什么规定,只有兵部曾经进行小范围的调配。

对此宋、明二朝就可以看出,明朝自中央到地方,对武举在各地录取的名额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而宋朝地方上的选拔并没有名额上的差别,只是中央偶尔会进行小范围的调拨而已,并没有成文的规定。

相同点

武举相对不受国家重视

宋朝因为整个国家重文轻武策略的影响,一开始并没有开设武举考试,后来受到辽夏军事上的威胁,才决定开设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直到宋仁宗天圣七年,颁布第一个《武举条例》。天圣八年,“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才揭开了宋朝武举制度施行的序幕。但是在宋英宗治平三年之前,武举开科时间不定,直到这时,武举才正式确立为三年一考。这中间自武举制度开始实行,到考试时间正式固定下来一共三十多年的时间,莫不显示了统治者对此的漠视。


明朝亦是如此,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虽然明朝武举规定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但是终明一朝,只是在崇祯年间才正式开始实行殿试,由崇祯帝亲自进行主持。其他年间,这一规定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第二,明朝武举考试对于文举考试具有很大程度的仿形性,也就是说几乎处处是模仿着文举考试进行的。相对于文举而言,它的重要性就稍逊一筹了。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相对于文举考试而言,宋明两朝武举则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当然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设武学为武举培养人才

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朝,二者都建立了武学,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地方,经过武学的学习之后,可以参加武举考试登科入仕。

宋庆历三年,第一次在武成王庙设立武学,不久废置。宋熙宁五年再次设立,自此开始成为定制。明朝洪武年间在大宁等地方开始设置武学,这也是明朝武学的开端。

宋朝武学教授《武经总要》、《孙子兵法》等兵法书籍,并且专设射圃以供骑射,还曾教习顺骔直射、背射、盘马射、射亲等马射六法。这些经过学习之后的武生,将成为武举考试的一大来源。


明朝武学为武生们教授兵法理论、儒家经典、以及骑射、剑弩、火攻、车战之学,完成武学的学习之后,同样可以参加武举考试。

所以宋、明武举的另一相似之处就是都设立了武学,培养专门的军事储备人员,从而为武举考试提供素质较高的参考人员。

结语

通过对比宋、明两朝的武举制度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我们可以窥探到武举制度在宋、明之间的发展与演变,也了解了武举制度作为替国家选拔军事性人才所起到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