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与小康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大同与小康原文及翻译如下:

1、原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翻译: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年终大祭祀,礼毕之后在视察宗庙的外观。他不由感叹起来。孔子的感叹,大概是为了鲁国的事。跟随在身边的弟子言偃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叹息?

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无缘亲见,只是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属于公共的。选举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大家讲求诚信、和睦相处。

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这样才能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有职分,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痛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不再兴起。因此,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便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出处

大同与小康——出自《礼记·礼运》。礼记原本不是「经」,而是孔门后学解释《仪礼》时所作的记,附于礼经仪礼各篇之末,阐述仪礼各篇之义理,今《仪礼》十七篇中尚有十一篇遗有此制;后篇幅日增、内涵益丰,乃独立成书。简单地说,是战国至西汉初年儒家关于礼仪的散篇论著之汇编。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在宥》。“大同”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 ,是指“养心”应当“忘物”而言的。而用“大同”来状述“天下为公”这一理想社会的,则是在《礼记 礼运》。这种思想虽为孔子首创,但实际上是儒、道、墨、农各家社会学说的总结和发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