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这是为何?

蒙恬临死前留下的什么话?

蒙恬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大将,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这么一位手握重兵,能力出众的将领,最后却蒙冤而死。而在蒙恬死前留下的两句话,却让后来的曹操深有感触,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那么这是何故呢?

蒙恬死前说的这两句话是:“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意思就是说从蒙恬的祖父开始,蒙家三代深受秦国君王的重用,而蒙恬手握重兵,却从没有想过去谋反,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蒙恬也能坚守道义,没有因为想要活下去而去做谋反之事,蒙恬之所以不这么做就是不想辜负祖辈们的教诲和皇帝的恩情。

蒙恬的这番话表达出了蒙恬的作为臣子的忠义以及舍生取义的精神,所以曹操对蒙恬的这两句话深有感触。因为曹操的情况与蒙恬的情况相似,到曹操这代是第四代。而且在曹操五十六岁的时候,对自己的大半生进行总结,表示自己没有想要取代汉朝并自立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对汉朝是忠心的。

曹操在读到蒙恬这两句话的时就“未尝不怆然流涕也。”他本人也在《述志令》就有说出原因:“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所以对于曹操而言,他更希望自己对汉朝的忠臣能够被认可,这在《述志令》中也有反映,其中有写道:“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蒙恬是秦国时期的悍将,他们的家族都是世世代代为秦国做事,他们的家族都对自己的国家表现出了满腔的赤诚。可是在后来,因为二世的不信任和讨厌,导致了他们家族以及两兄弟的灭亡。蒙恬在死前确实是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分别是“我蒙家人对国家尽忠已经三代”、“我手中掌握了三十万的军队,要反不过是一句话的是,可我还是站在这里和哥哥接受二世的处罚,所以我们又怎么会背叛国家呢?”

正是这两句话,让世人感受到了这两位将军的忠心,虽然这种忠诚可能是一种愚忠,但是对他们而言,他们已经做到了一个臣子该做的事情,那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是忠心耿耿。但是在那个时候,不论他们怎么为自己狡辩都没用了,因为二世想要杀掉他们的心意已经决定了,所以他们不论怎么说,都已经是无用之功。

曹操在三国时期,很是机智的拿下了当时各路诸侯都不想要的汉献帝。之所以这些诸侯不想要这位皇帝,不是因为他已经没有权力和权威了,而是因为他们心怀鬼胎,他们都想在后来成就一番自己的霸业,可如果他们接受了汉献帝,以后就算他们攻下了江山,赢得了天下,就理来说还是应该还给汉献帝的,因为汉献帝才是这个国家的正统皇帝,才是人们公认的天子。

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都有一种正统的思想,就像在清朝时期,就算满族的政权已经建立不久了,可一个所谓“朱三太子”的出现,就无外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撼动了清朝的统治,因为就潜移默化来说,在清初的时候,人们还认为朱家的明朝才是正统的王朝,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自称明朝皇室的人出来起义,就一定可以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备在起义的时候,自称一个汉室宗亲名头的原因,这不单单是一种名号,也是一个正统的象征,让天下人信服的理由。

在曹操挟持了皇帝不久后,天下人就对他口诛笔伐,因为他的想法都已经被人们看尽了,他不是想要匡扶汉室,而是想要利用这个汉皇帝的权威,来达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和目的。这就好比军阀们在外面互相征战,争夺土地,曹操就会说他们是兴风作浪和作恶一方,而他身为汉朝的丞相,手里有个正统的皇帝,所以他对各路诸侯的战争,就自然而然的被他称为是完成汉室的大一统,有着正当的理由,在那个时代一件最高明的事情,这就好比一种乱世时期的道德绑架。

所以,在听到别人骂他为汉贼的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他就开始了为自己的辩解,因为他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去做接下来的所有事,即使他的心里不这么想,但是为了自己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必须为自己正名。

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将自己比作蒙将军,他想以蒙将军的忠诚,来让大家知道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以此来显示出他对于汉王朝的忠心,以此来显示出自己其实没有外界说的这么坏,以此来显示自己其实是没有二心的。

但是不论他怎么说,他自己的心理是明白的,就算他不去称帝,就算他不去称王,他也完全可以安排自己的儿子称王,到后来自己的儿子便可以为自己追封一个太祖的名头,他所做的这一切,其实就是为了保住自己在乱世的正统地位,为自己后代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2个回答  2020-09-17

蒙恬临死前留下的、让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的两句话是“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曹操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将自己和蒙恬做比,表达自己的忠心,以安抚众将领忠君报国之心

当年一代英明神武的秦始皇客死沙丘,赵高、胡亥、李斯串通一气篡夺政权。胡亥依照赵高之意,下旨赐死当时在西北守边的、手里握有三十万大军的蒙恬,蒙恬接到圣旨后,尽管知道不是君王的遗旨,也没有率领三十万大军反叛,毅然决然说完刚才的两句话从容赴死。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考虑到从先祖到后代,为秦朝立下赫赫战功,三十万大军足以叛乱,但是不这样做就是为了守制,遵循先祖的教诲。

从他说的话中,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个忠臣最后的肺腑,可是生不逢时,为奸人所害。而当我们返回来看曹操当时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出现流泪的举动。

当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北方的军权,首先击败袁绍,确立了在北方的地位,可以说大有统一全国的趋势。如果不是赤壁一战吃了败仗,这一愿望大可实现,到时也不用再管篡不篡位。

但是不巧的是赤壁一战打败了,军中难免出现怨言,说他有谋逆之心,众将士情绪浮动,自己的地位出现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以蒙恬做对比,即是要表达对汉室的忠心,宽慰众多将士,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第3个回答  2020-09-18

先来回顾一下当时蒙恬说出这两句话时候的场景,那时候秦始皇、扶苏公子以及自己的亲弟弟蒙毅都已经去世,他们都是被赵高和胡亥这两个人给害死。

现在,马上就要轮到他蒙恬了,只见,使者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在蒙恬的面前宣告了一下手中的圣旨,他说:“

你的弟弟蒙毅因为犯下了大罪,所以被殿下赐死了,所谓法及内史,殿下又赐了你一杯毒酒,赶紧喝了吧。

看到面前使者的这个嚣张模样,蒙恬并没有为此感到震怒,也没有为此感到激动,他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平静了下来,只见,他用一种十分平缓的语调对这个使者讲起故事来,他说:“

就在八百多年前,周武王去世了,他在临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看了一下现在的局势,他发现有不少人想要趁现在局势不稳,准备造反。于是他便将还在吃奶的周成王用筐背在自己身后,来替他代理朝政,就这样,经过了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消灭了那些想要造反的势力,从此把周室皇族给稳定了下来。有一次,小成王由于病得太厉害,马上就要死了。周公旦就剪下了自己的指甲扔进黄河,对着上天祈祷说,现在国家是由我在管,与小成王无关,有什么处罚都冲着我来,求求上天不要对一个小孩子过不去。也许是周公旦的一片至诚感动了上天吧,最终,小成王的病情逐渐好转了过来。

就在这时,这名大摇大摆的使者实在有点听不下去了,于是便不耐烦的说道:“你死就死了,临死前怎么还给我讲起来故事了?”

蒙恬听后,摆了摆手说道:“大夫莫急,且听我把这故事讲完。”

后来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周成王长大了,开始正式的听政,履天子之席。结果这时候却有奸臣进馋,说周公旦想要造反,周成王听后愤怒极了,当即下令要杀了周公旦,无奈之下,周公旦只好逃到了楚国。

周成王还是没有放弃追捕,直到好几年过去了之后,周成王无意之间发现了当初周公旦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的祷告书,成王读完,顿时感动得不行,哭的稀里哗啦的。然后便派人去杀了那个奸臣,开始亲自去请周公旦回朝。因为周公旦回来了,所以在他的帮忙治理下,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听完,忽然也安静了下来,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讲这个故事的用意,蒙恬也停止了说话,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只是怔怔的看着窗外。这时,忽然有一轮秦时明月从窗外照进了房内,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许久之后,蒙恬哭了,两行清泪从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脸颊上落了下来,他继续说道“我的家族为秦国立功,已经整整三世了,现在我拥有兵力三十余万,要是我想造反的话,没有人可以阻拦的住,可我并不会这么做,因为我蒙氏世代尽忠。”

说完以后,那个之前还在大摇大摆的使者也愣住了,因为蒙恬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他现在明明有这个能力却不去造反,就是因为他不想辜负蒙氏先祖的谆谆教诲,也不想辜负秦始皇对他的那种信任。

至于蒙恬之前所讲的这个故事,目的就是想要告诉胡亥,只要他能够想周成王那样知错就改,就可以保秦国永远昌盛下去,毕竟天子也会犯错,只要改掉了就行。

蒙恬死后420年,有一次曹操在他的经典政论文当中动情的说道:“

我每次读到这个人的时候,都会怆然流涕也,因为这份信义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

”曹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欣赏人才的人,从他善待关羽的时候就可以看出。现在,他见识到了一个这么有才有德又有信义的人,自然是会非常感动了。

当然也有人说,曹操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一种掩饰。众所周知,曹操的家族跟蒙恬一样,都是三代在朝为臣,而且到他这一代权势也是非常的大,这跟蒙恬何其相似,可惜曹操却比不过蒙恬,因为他干的是占地为王的事情,被人们称之为汉贼,意思就是专门窃取汉室的财富,丝毫不念旧情。

而相比之下,蒙恬就显得太过于忠诚了,可能是曹操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为了掩人耳目,假装自己非常感动,用来维护自己的颜面。

第4个回答  2020-09-17

曹操之所以每次读到蒙恬临死前说的话就要痛哭流涕,是因为曹操从蒙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将自己比作是蒙恬,然而蒙恬被世人敬仰为忠臣、英雄,而曹操自己则是被人看作奸臣、奸雄,曹操心中或许也十分不好受吧。

当初胡亥和赵高联合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不仅将原本传位于公子扶苏的遗诏改为传位于胡亥,还伪造了一份遗诏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蒙恬临死前曾痛心疾首地说:“我蒙家祖孙三代都忠心于秦朝,忠心于陛下,然而如今陛下却要处死我,我现在手握三十万大军,我若是要造反那可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的忠心告诉我不能这么做,所以我只有以死来表达我的忠心了。”蒙恬说完便跟着公子扶苏一起自尽了。

从蒙恬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件事情,那就是当时的公子扶苏和蒙恬完全可以起兵造反,将胡亥、赵高和李斯一网打尽,但是公子扶苏和蒙恬都不愿意造反,因为他们对秦始皇十分忠心,他们心中认定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即便他们有能力造反,他们也不会那样做。曹操当时也是感慨蒙恬的忠心,所以才会痛哭流涕,毕竟蒙恬宁愿死都不愿意背叛秦始皇,这样的忠心实在是太难得了。

除此之外,曹操之所以会对蒙恬这两句话十分感慨,其实也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蒙恬祖孙三代都是效忠于秦始皇的,而曹操家更是四代忠心于汉室,然而自尽的蒙恬被人看作是忠贞之士,为了天下百姓而奋斗的曹操自己却被人当作是奸恶之臣,曹操也是觉得自己实在是有些委屈,所以才会因为蒙恬的话而流眼泪。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