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翻译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题所述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

原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佳句:

1、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2、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yi)》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5、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1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1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3、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1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论语·膏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第2个回答  2017-12-05

意思是: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释义: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请解释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评析】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述而篇》。这句话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

不愤不启出现在《论语》哪篇文章上面?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先往下进行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

如何翻译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原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佳句:1、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2、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

翻译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偶:举一端,即举例。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表明了孔子怎样...
【原文】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评析】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出处《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

不愤不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2、出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3、原文...

“愤、悱”二字源自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根据朱熹的解释“口...
【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论语》的相关内容。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B项...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