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佛教是怎样发展并兴盛起来的?

如题所述

北齐时期,清凉山的佛教迎来了第一个兴盛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割八州之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清凉山上的寺院发展至200多座。

564年,北齐武成帝高湛诏慧藏法师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次年,改清凉山为五台山,使《华严经》成为五台山的开山圣典,五台山的华严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在五台山盛传的还有涅槃学、禅学、律学、净土学等。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大力扶持佛教,下诏在5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5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5个文殊的法号不同。

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

从此之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5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后,五台山之名开始在史籍中大量出现。

李唐王朝起兵并州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唐太宗即位后,重视译经事业,命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为主持,增加僧侣3000余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

于是敕令建寺10所,度僧数百,并下诏免收五台山寺院的赋税。显而易见,从唐太宗至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702年,武则天敕命重建清凉寺,令德感法师住持并掌管全国的僧尼事宜,使五台山成为全国佛教的首府所在。其后,又“神游五顶”、在清凉山安置“玉御容”,造塔立碑,并设斋供佛,对佛教进行大力的扶持,进一步促使五台山的佛教进入了兴盛时期。唐代宗李豫时期,印度的僧人不空三藏来华,上书向朝廷建议: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今镇在台山,福滋兆亿。伏唯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德合乾坤,明并日月,无疆之福,康我生人。伏唯至今以后,令天下食堂中,于宾头胪上将置文殊师利形象,作为上座。询诸圣典,具有明文。佛只如来尚承训旨,凡出家者固合抠衣。普贤、观音犹执拂而侍,声闻、缘觉拥慧而后居。斯乃天竺国皆然,非僧等鄙见,仍请为恒式。

769年,唐代宗批准了不空三藏的建议,尊文殊菩萨为天下寺宇斋堂中的上座,钦定普贤和观音为文殊菩萨的侍者。从此,文殊菩萨就居于观音、普贤、地藏等菩萨之首。

同时,不空三藏还奏请朝廷在五台山建金阁寺,并派弟子含光和经陀亲自到五台山督造,使之成为国家的根本道场。

770年,不空三藏被召往五台山,他根据名僧道义禅师所说的文殊菩萨显圣处“金阁浮空”而创建金阁寺。该寺铸铜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命名。

金阁寺修建时,由印度那烂陀寺的纯陀法师担任监工,依照经轨建造。当年秋天金阁寺落成之后,不空三藏法师被召回京城,唐代宗迎接入城。

不空三藏法师是当时新兴密宗的主要创立者,离开五台山后由门徒高僧含光常住金阁寺弘扬密宗,创建了以《大日经》、《苏悉地经》和《金刚顶经》等真言密部为理论依据,以文殊护摩法为主要的修行方法,若戒定慧,形成了具有五台山特色的密宗,享有很高的声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