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什么意思?

善人是不善人的学习榜样,不善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善人和不善人是对立统一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好人可以变坏,坏人可以变好;双方又是对待的,有善人必有不善人,有圣人就有强盗,无善人也就无所谓不善人。师就是模范标本,资就是借鉴材料,“师资”一词源出于此,今天的“师资”就是教师队伍的意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扬好人好事的带头作用,让人们见贤思齐,见善改过,从而感化带动后进的人们;同样,也要以坏人坏事为反面教材,知道坏人们的可悲下场,引以为戒,不致重蹈覆辙,误入歧途。

意思是不尊重老师,不借鉴得失,自以为聪明,其实却是已经迷失了自己,这就是奥妙要诀啊!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如下: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走者,是不会留下踪迹的;善于言谈者,是不会有瑕疵的;善于计算者,是不需要使用工具的;善于关闭者,没有门栓旁人也无法打开;善于打结者,即便是没有绳子旁人也不能解开。

圣人常常救人于危难,所以没有人会被抛弃;常常善于善尽其用,所以也没有被丢弃的物品。这叫袭明(意思也就是隐藏智慧)。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老师,不借鉴得失,自以为聪明,其实却是已经迷失了自己,这就是奥妙要诀啊!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20
不尊重老师,不珍惜经验和教训,虽然聪明也只是一个糊涂蛋。这也叫有智无慧。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这里面有二个名词,叫善人和不善人,或叫善或不善。
这二个名词是老子道德经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名词。
会做事的人,是不会做事的人的老师。不会做事的人让你做的事,会做事的人可以为作为经验和教训。
所以现在的师资,是老师和经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11
解读:不尊重教师,不热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各怀聪明,但还是最大的糊涂。这是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妙窍。出自《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竹简《文子》、《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2] ,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3个回答  2015-01-24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理解:
特别善于驾车行进的人从不留下撤迹;善于辩论演讲的人,他的话让人不抓不着把柄;善于计算的天才,无论多复杂的计算,他不用计算器就能准确无误的算出结果;善于闭锁门户的人,他不用设置所谓的门栓,你不通晓机关就打不开,可算是防盗的高手;善于打结的人,他打的结根本不用绳索,你却解不开。这些高人,技术炉火纯青,真可谓无招胜有招。

圣人就是这样的高人,他善于救人救物。
圣人觉得每个人都有其才,没有不可用的,所以他救助一些被社会抛弃的人,因材施教,并因才施用,那些人因为有了用武之地,而不再被抛弃,所以圣人救人,不弃人。
在圣人眼里,世间没有不可用的东西,一切废物垃圾,都可以重新利用。他收集被遗弃的废物,因其属性对其重塑,使废物新生,进而可以重新被人们使用,所以圣人救物、不弃物。
这就叫做循环利用的智慧。

所以那些帮助别人的人,是被帮助人的老师,被帮助的人,是帮助别人的人的训练对象。

不用去尊贵那些教导你的老师,也不必去珍爱想念那些你帮扶过的人,虽然你从被教导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智谋,但你要始终保持迷惑拷问的心态,多问自己“真的是这样么?”“既然是这样,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找到了,应该用那些办法呢?”“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整个过程哪里疏漏了呢?”等等,这就叫做探求奥妙。

彻底开发大脑,潜心钻研,进而不断超越自己的认识、技术等等,最终成为那些无招胜有招的高人。

注释:
呼应第四十九章。

注释:
善,善于、善良、善待、喜爱。撤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言,主张、号令、话。
瑕字本义:玉中非原生的斑点。谪字本义:针对罪犯所作的判词。数,计数。
筹策,古时计算用具。关楗,关闭门户用的横木或木闩。不可,不可能。
绳字本义:可以无限制低成本接续延长的纤维索带。绳约,绳索。是以,所以。
常,规律、恒久、经常。袭,重复。明,智慧。资,货也《说文》。
贵,地位高,高价,重视。智,计谋、智谋。迷,惑也《说文》。要,探求。妙,奥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撤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数的不用筹策,
善于关门的人不用关楗,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需绳索,别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总是善于拯救物体,所有没有遗弃之物。这就叫重复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
不必贵重自己的老师,不必珍爱自己的借鉴,虽然知晓却要保持迷惑,这就叫探求奥妙。
第4个回答  2012-04-04
不善于做他的老师,不贪他的钱财,虽然很有智慧却好像很糊涂(大智若愚),这才是妙不可言。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