铨选制度元代选官制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22

元代的选官制度多元,主要包括宿卫出职、吏员入仕、承袭或承荫以及科举取士。宿卫出职,由于蒙古贵族政治观念的影响,多为世勋子孙担任,他们通常担任高级官员,如大蕃宰相和天子近臣。怯薛歹作为宿卫成员,既有参政特权,又逐渐融入官僚体系,通过推荐制度快速晋升。由吏入仕则较为广泛,包括出身低微的人员,他们通过官僚体系逐步升迁,成为中下级官员的主体。科举取士在元代初期尝试,直至后期才正式实施,尽管规模有限,但仍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之一。


吏员在元代行政中扮演重要角色,名目众多,如司吏、令史、书吏等,他们的晋升途径复杂,需经历多年积累才能出职。部分吏员需先担任杂职,如税务官,以满足入流官的要求。元代还推行职官充吏制度,即在职官员转补吏职,以提高吏员素质和实战能力。儒生也有补吏的途径,如岁贡儒人、诸生补吏和教官充吏,尽管儒生入仕之路有时受限制,但科举制度的恢复和推广是元代后期的重要改革。


元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优待蒙古、色目人,名额与汉人、南人相等,实际录取数却有限,导致录取比例不均。科举科目以程朱理学为主,体现了元政府对理学的重视。选官制度中,除了科举,还有征召与承袭、承荫等途径,如征召贤能人士和武职承袭制度,反映了元代选拔人才的多样性。


扩展资料

关于元朝的科举用人体制,元代中期的文人姚燧曾有过一段十分著名的科举叙述:“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 ,一由儒,一由吏。由宿卫者言出中禁,中书奉行制敕而已,十之一;由儒者则校官及品者,提举、教 授出中书,未及者则正、录以下出行省宣慰,十分之一之半;由吏者省台院、中外庶司、郡县,十九有 半焉。”及至元末,时人论及入官途径,仍然说“首以宿卫近侍,次以吏业循资。……自此,或以科举 ,或以保荐”。可见尽管自仁宗朝开始设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