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2. 原文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描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强调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启发式教学。
3. “愤”指的是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处于积极但又困惑的状态,需要教师的指导。
4. “悱”描述的是学生对问题已有思考但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清晰表达。
5. 孔子认为,如果学生不能从已知推导出未知,就不再继续教导。
6. 《论语》全书共20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容。
7. “述而”反映了孔子的自我评价,意指他传述既有内容而非创始性的工作,但实际上他的传述中包含了创始性的意义。
“愤、悱”二字源自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根据朱熹的解释“口...
【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论语》的相关内容。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B项...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自( )。
本题考查对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识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 · 述而》。其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体现了启发性原则。D 项正确。A 项:《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答案】:A 本题考查的是《论语》及其教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其中教学方法包括:(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行”相结合。其中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子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
中国古代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是哪个思想家的观点()。
【答案】:D 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D项正确。A项:孟子提出“盈科而后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答案】:B B[解析]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孔子承认人的先天差异,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学的( )。
【答案】:B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意为“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故本题选B。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B.《学记》C...
【答案】:A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
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说: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因此,孔子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