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呼君王为什么从“谥号”变成“庙号”,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纪念的先王才有资格拥有庙号,例如我们一般所说的汉太祖、唐太宗、宋太祖这些就是庙号。
而谥号普遍是对此去的帝妃、诸侯、大臣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照他们生平的事迹进行一定的评定之后,给予他们褒或者贬或者明的称号,始于西周。例如汉武帝、周文王、光武帝。而这两者之间主要是在唐朝进行了更替,在唐朝之前皇帝称谥号,在唐朝之后,皇帝都用庙号。谥号从西周时期就形成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了一种固定的制度,他是专门用来评价帝王将相,生前的功过得失。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谥号制度被他废除了,到了西汉时期又重新恢复,后来就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而庙号顾名思义是专用于皇帝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所称呼的名号,秦始皇把这个也给废除了。也是在西汉时期恢复了使用。但是却与谥号有不同的地方,庙号要厉害些,这是帝王独有的称号。而发展到了唐朝,因为武则天不愿意走平常路,她给唐高宗出主意,让他给先帝的名号加长一些,以体现唐高宗的孝心,于是在公元674年的时候,唐高宗给自己的父亲加谥文武圣皇帝,这也是中国古代皇帝谥号加长的开始。武则天给李世民加谥号“天皇大帝”,给自己加谥号“则天大圣皇后”,自此之后,后人都开始模仿他给自己的名号加上各种各样的后缀。其中在清朝出现了一位人才,他给自己增添了20多个字的谥号,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可谓是给自己加戏之登峰造极之人。也是因此谥号失去了他评价一个帝王的作用。而庙号还在发展他原有的传统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