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宋朝,为什么连西夏都打不过呢?

打不过辽,还能理解,怎么连西夏都打不赢呢?

第1个回答  2019-07-03

大宋,大宋,号称历史上最富有的王朝,清明上河图就是描写的大宋朝。可是,整个宋朝,不管是南宋还是北宋都受到外族欺负,而且是打不赢的。原因是:
这都是宋太祖赵匡胤造成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后,怕他的那些曾经兄弟或故旧以后也会效仿他夺取皇位,于是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众多武将的权力,从此后宋朝军队基本上都是由不会带兵打仗的文职官员来担任。这些文官哪懂军事,更不懂兵法,又不知道如何训练军队,于是时间一长,谋反是没有了,但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受尽外族欺侮。

第2个回答  2019-07-03
当年北宋也好,南宋也罢,都是刮的崇文之风。这个与开国皇帝赵匡胤大有关系,毕竟赵匡胤本人就行伍出生,也是通过兵变篡的国。所以才有之后的杯酒释英雄之举,同时也大行崇文抑武。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民间街巷之中。所以才会涌现出很多著名的词人。
有了先祖的祖训,之后的国君们也喜欢发展经济,致歌舞升平,让国民享受国泰民安之盛世。当外寇来犯时,这些国君们也学会了用钱买太平,不就是银子嘛,只要让我们国民安静地生产,银子也就不用愁。当时的海外贸易正是鼎盛的时候,那点买和平的银子,根本不在这个国家的眼里。
所以,他们眼里的只懂畜牧的蛮人们,为了掠夺更多,大举尚武,以利豪夺。当时的西夏只是一个小部落,长期受到辽的欺压。对辽他们没有办法,也只有在儒雅的宋人这里寻取便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之后,西夏人更加武装自己。西夏马种,也是在那个时期被他们培养出来了。冷兵器时期的马,有着非常关键的,决定着武装强大的地位。这种情形下,宋人遇到西夏人,就像秀才遇到了强悍的兵,谁强谁弱那是一目了然了。
第3个回答  2019-07-03
西夏一国,其根源可追溯到唐朝,本身便是唐朝册封有功的党项族为夏州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党项一般都遵从于中原朝廷,北宋立国之后臣服北宋,而后内部分裂,李继迁叛逃并联合地方豪强,最终立国并尊辽国为宗主国。

西夏也是命硬,称帝之后连续硬刚了北宋和辽国,而且还都赢了,也站稳了脚跟,和辽国打了一架后也继续表面臣服于辽国。

对于宋来说,西夏一直就是眼中钉,也不是说北宋不愿意灭了西夏,而是一直灭不掉。其根本原因有好几点。

首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辽国,辽国为何要保西夏,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宋,宋本身就对辽国控制的燕云十六州有些疯狂的执念,执念之重连辽国都害怕,辽国留着西夏就是要防止宋控制平夏一带,断了由西向东进攻燕云的可能,西夏国力低微,反而难以对燕云形成足够的威胁。

李元昊
那为何辽国不索性占了西夏,因此地本身就是中原与西域的交接处,辽国即便占领了也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去控制,也对宋形成极大威胁,会逼迫北宋一直出兵使得两国陷入消耗战。

西夏国的存在也迫使北宋一直将目光盯着西夏,辽国用了最小的代价达到了自身的目的。

另一方面,宋对西夏的执念程度也是仅次于燕云,一旦有机会便出兵进攻西夏,在西夏国耗费的人力物力更甚于对辽国用兵。比如在神宗时期进攻西夏便使得北宋损失士兵民夫达60万,当然西夏国也是损失惨重。当然若说北宋完全灭不了西夏也不算,但北宋也不敢举一国之力灭西夏,毕竟北边还有辽国虎视眈眈。
第4个回答  2019-07-03
北宋鼎盛时期有120多万军队,西夏虽然一次可以动员30多万人来犯,但那是广泛征兵的结果,真正有战斗力的,区区十万多点。可是西夏这点兵力,把堂堂大宋纠缠的狼狈不堪,这是什么原因?简要地总结西夏和北宋这三大战役的得失。一是西夏有个像鹰或狼一样的领袖,而北宋基本是羊领袖。偶而出息个老虎,还不受到重视,而是被排挤,如小范。二是西夏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五根指头握成拳,力量大得很。而宋朝本来就兵力不强,却总是分散进行。总喜欢分兵,明朝和满清的多次较量,总是吃这个苦头。努尔哈赤的六万精锐,可以轻松打垮明朝13万军队。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三是情报战术做得好。每次战役,西夏部队都能把宋朝军队的动向地形位置,摸的清楚。而宋军对西夏军的情形,一无所知。不失败好象没天理,即使换了诸葛亮也没招数。四是西夏有强力领导,有条不紊。而宋军每次战斗总会有那么个任福小葛那样的二百五将军坏事。五是西夏军队发扬游击战术,灵活激动,特像矫健的狼,声东击西,忽前忽后,让你摸不着头脑。而宋军战术单薄,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主要原因是宋太祖开始实行的限制武将,剥夺兵权的错误国策,搞的将军们对打仗一窍不通,还用愚昧的文官领导他们。而元昊爷们三个,完全是打出来的真功夫。党项人强悍好武,民风硬,不像宋朝人,被暖风吹软了骨头。
西夏将士很像野狼。狼,论力量不如熊豹老虎,但狼有奸诈的心眼。既凶猛又智慧,它们训练出游牧民族卓越的军事才能。畅销书《狼图腾》盛赞了狼的习性,说蒙古人就是狼的受益者,学会了狼的战术和勇猛。确实如此,在那冷兵器时代,他们把狼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到了天下无敌的顶峰。渔猎生活,也熏陶出女真勇士。蒙古草原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更具备战斗力,更加善于战斗,具有先天的军事优势。女真刚兴盛时候,也是勇武善战,能一举灭掉大辽和大宋两个大国。

党项族虽然没达到上述二者的高度,但在元昊的整合下,具备超强的战斗力,把才子佳人式的大宋收拾得狼狈不堪。不得不又给钱又给礼品地安抚,尽管得到宗主国的虚名。汉族人研究的孙子兵法,其实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升华。所以才被文盲状态的游牧民族欺负得眼珠冒火。游牧民族与狼群的较量,是势均力敌的持久战斗,延续了数千年。人与狼实践了军事学说里的所有原则和重要理论,真正地把孙子兵法生动深刻地烙印在少数民族战士的脑海里。比如元昊就灵活地应用了狼族很多兵法。
兵不厌诈。这条从元昊的爷爷继迁就使用的栩栩如生。形势一不妙就装孙子,求和。等形势好转起来就充老大。元昊说我不打你,老范就相信了。继迁派出一些诈降士兵,铁臂相公就飘飘然了。声东击西,骗出老范的精锐。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这三次,特别是后两次的战役,元昊都是集中十万精锐,一口吃掉一二万宋朝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继迁打灵洲不是这样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战术,更是被西夏人灵活掌握。元昊善于掌握这个尺度。他不会傻乎乎地和宋朝军队硬拼,他拼不起。人家是要打合算的仗。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三次战役,严格地说是小战斗,消灭了几万宋朝军队,但对宋军造成的打击却很惨重。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游击战术,被游牧民族掌握得炉火纯青,从匈奴到满清,把汉族大军拖得叫苦连天。你深入沙漠,必然后勤不足。我先撤退,等你疲惫后,我就反攻击。在韩战期间,李奇微将军就采用这样战术,也称为礼拜天攻势。在冷兵器时代,中原人与边疆游牧人的争斗,太像羊与狼的博弈了。
元昊就像白眼狼一样无情无义,虽然得到北宋大量好处,但是却不领情,时常骚扰。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号称北宋对西夏的三大败,损失精锐数万,丧师失地,大丢了国人的面子。元昊有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但却没有大汗的雄心壮志,发起这几场战役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吞并宋地,而是想以战求和,迫使宋廷承认。你们万岁,我也万岁。宋军遭受这几次大败的惨重打击后,也被迫重新审视对夏策略,军事上采取守势,开始采纳范仲淹立足防守、稳步推进的堡垒战术,于政治上同意与元昊议和。元昊提出愿意向宋仁宗称儿子,但拒不称臣,看来他埋汰祖宗不要紧,就是不能在政治上低人一等。并要求赐岁币,没忘记掠夺本性。宋廷则坚决要求元昊称臣,这是红线,踩不得。
第5个回答  2019-07-03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表现是非常差的,所以后世认为宋朝就是一个很弱的国家,对它充满了意见,其实你自己阅读历史会发现,宋朝并不是一个很弱的国家,它的经济和文化上都是非常繁荣的,但是它在军事上表现出其软弱的一方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宋朝军队有这么差的表现呢,这要从宋朝建国开始说起。

我们知道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赵匡胤是一个武将,他是造反才成为了皇帝,他所处的时代是五代十国,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这个时代武将割据天下,成为天下动乱的根源。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之后,就认识到了武将割据必须解决,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赵匡胤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以后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一个措施就是对于军队权力的收回和削弱,我们知道军队里面将领和士兵必须紧密的联系,才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但是如果将领和自己的士兵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体,很有可能就会成成割据地方的势力,所以宋朝的皇帝们又实行了轮换制度,一个将领在一个军营里面不会待很长时间,部队也不在一个地方长期驻扎相互轮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